人們經常用“三寸之舌”來比喻能言善辯的口才,也常說“三寸不爛之百舌”。古代憑三寸之舌完成說客任務的事例不勝枚舉,最為人們爭相傳頌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此語最早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戰國時期,在趙語國公子平原君趙勝門下有個食客名叫毛遂。毛遂整日無大事可做,沒有什麽名聲,幾乎不為人所知。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圍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企圖吞並趙國。趙孝成王急忙派平原君為使臣去楚國求援,要求與楚國簽訂“合縱”盟約聯合抗秦,以救趙國之危。毛遂自願前往,到了楚國後,他和同行的十九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根本沒有把毛遂放在眼裏,非常傲慢地要他退下去。但毛遂卻緊握劍柄,走到楚王跟前,以武力威脅楚王。接著,毛遂根據形勢義正詞嚴地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系,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楚王想了壹下,覺得毛遂說得確實有理,就與平原君壹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完成。
平原君帶著壹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地說:“毛遂先生壹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像九鼎那樣尊貴。毛遂先生的三寸不爛之舌,真是勝過了百萬雄師!”從那以後,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此故事是說毛遂以自己出眾的口才完成了使命,用“三寸之舌”形容他能言善辯的口才。由這個故事還延伸出另壹個成語“毛遂自薦”,指自告奮勇或自我推薦去做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