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瀉汪洋的瀉的意思:傾瀉。
壹瀉汪洋,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xiè wāng yáng,意思是形容水流迅速、水勢浩大。出自《譚嗣同傳》。壹,讀作yī。此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本義為最小原始單位,最小的正整數,後引申為相同的,無二至的、整體的、全部的、整個的、所有的等。
瀉,漢語壹級字,讀作瀉(xiè),本義為傾瀉。引申指傾註、傾倒。又引申指排泄。急雨如河瀉瓦溝,空堂臥對壹燈幽。——宋· 陸遊《雨夜》《廣韻》息姐切《集韻》《韻會》洗野切《正韻》先野切,音寫。《玉篇》傾也。壹曰瀉水也。謝靈運詩:石磴瀉紅泉或作寫。
汪(拼音:wā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本義指水勢寬廣而深厚的樣子。引申為水池、水坑等義。也作量詞,用於液體,或作擬聲詞,形容狗叫的聲音。
洋,漢語壹級字,讀作洋(yáng),本義指古水名。比海更大的水域:海洋。廣大,眾多,豐盛:洋溢。洋洋。指外國的,外國來的:洋人。洋貨。洋為中用。指現代化的(區別於“土”):土洋結合。
學習成語的好處:
1、成語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成語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與文化底蘊。它們簡單有趣,通常四個字就能表達出完整的意思。這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促使他們探索成語背後的故事。
2、成語可以鍛煉孩子的想象力,成語壹般都能引經據典,所以裏面會涉及到大量的歷史故事。孩子在學習成語時,會先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充分發揮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