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三國演義描寫戰爭的四字成語

三國演義描寫戰爭的四字成語

1. 關於三國演義的四字成語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生詞本

基本釋義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

褒義

出 處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例 句

1. 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禮賢下士

反義詞

拒人千裏 妄自尊大

2. 關於三國演義的四字成語大全

張燈結彩、

身不由己、

舌戰群儒、

青山不老、

招兵買馬、

光陰荏苒、

威風凜凜、

氣宇軒昂、

初出茅廬、

胸懷大誌、

器宇軒昂、

知遇之恩、

詭計多端、

養精蓄銳、

笑容可掬、

反戈壹擊、

孔孟之道、

大吉大利、

強詞奪理、

搖搖欲墜、

虛虛實實、

無名小卒、

勢不可當、

大雨滂沱、

赤膊上陣、

物傷其類、

錦囊妙計、

淚流滿面、

曲意逢迎、

悶悶不樂

3. 三國演義的四字成語

慢了壹步,但把前面的統計了壹下,還找了壹些,記得給分喲

四字:

壹手包辦 壹舉兩得 壹臂之力 壹親芳澤

七步成詩 三顧茅廬 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不由分說 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乘虛而入

五內如焚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間

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偃旗息鼓 出言不遜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吳下阿蒙

妄自菲薄 孑然壹生 對酒當歌 屈指可數

周郎顧曲 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回腸蕩氣

敝帚千金 廊廟之器 才高八鬥 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睞 月明星稀 土崩魚爛 如魚得水

危急存亡之秋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如入無人之境

六字: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七字:

青 梅 煮 酒 論 英 雄

《三國演義》的結尾兩句是:“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當時人們以詩贊頌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談笑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壹功。”

賠了夫人又折兵

太多了

祝妳好運!

記得給分喲

4. 三國演義中的四字成語

三國成語 壹手包辦 出處三國誌魏誌典韋傳:「韋壹手建之」 壹舉兩得 出處三國誌魏誌臧洪傳:「將以安社稷,壹舉兩得。

」 壹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壹臂之力,***誅國賊。」 壹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禦。

」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誌魏誌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壹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誌蜀誌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誌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叠出,以擾河南。

」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 位極人臣 出處吳誌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奸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誌蜀誌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註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

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誌吳誌孫傳註:「壹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誌吳誌呂蒙傳註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誌蜀誌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 才高八鬥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壹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壹鬥,自古及今***享壹鬥。」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誌蜀誌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壹生 出處三國誌吳誌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誌魏誌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

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誌魏誌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壹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蕩氣 出處魏文帝大墻上蒿行:「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 《三國演義》不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卓。

5. 三國演義人物特點4字成語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周瑜: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壹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呂布:壹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沖動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無謀 之輩,只是有時情感壓過了理智而已.他解危的人物是劉備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壹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壹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壹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壹小宴、五日壹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壹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擡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壹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風流人物”,成了《三國演義》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麽,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鬥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魏延:勇敢,膽大,反復,狡猾.姜維:忠義,有謀略,忠君.。

6. 有關戰爭的四字詞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

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

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

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壹部《舊唐書》,那裏還有閑情逸誌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壹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

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

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

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例句: 壹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

(元·無名氏《梧桐雨》第壹折) 化幹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

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

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壹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

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壹草壹木都像晉軍的士兵壹樣。

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麽強大的敵人啊!怎麽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

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壹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壹下,秦軍如潮水壹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壹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

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壹定實力,壹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壹道奏章給晉武帝。

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

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壹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壹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

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

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誌正旺,取得壹個又壹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壹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壹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

晉武帝統壹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壹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壹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

7. 有關《三國演義》的成語,至少有四個

1:百步穿楊(黃忠)2:百戰百勝(曹操)3:負薪救火(諸葛亮)4:七擒七縱(孟獲)5:樂不思蜀(劉禪)6:大獲全勝(劉備)7:鼎足之勢(劉備,孫權,曹操)8:不計其數(曹操)9:不識時務(魯肅)10:肺腑之言(貂禪)11:橫行無忌(李催,郭汜)12:三顧茅廬(劉備)13:頓開茅塞(孫權)14:捶胸頓足(劉備)15:膏粱子弟(夏侯茂)16:措手不及(孟達)17:寡不敵眾(周瑜)18:詭計多端(姜維)19:鶴發童顏(李意)20:虎入羊群(張飛)22:初出茅廬(諸葛亮 )23:草船借箭(諸葛亮)24:望梅止渴(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