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解釋和意思花壹半力氣,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費力小,收效大。
事半功倍(拼音:shì bàn gōng bèi)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孫醜》。事半功倍意思是花壹半力氣,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費力小,收效大。含褒義;在句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出處: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孫醜》:“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事半功倍”。
孟子說,百姓正在經受暴虐政治的折磨,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統壹全國必定事半功倍。成語告訴人們,做事要講究方法,盲目的蠻幹可能會空費力氣,收效甚微。找準了方法再去做,利用有利的時機,就能夠讓事情更容易成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運用示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倘若我找著這個姑子,托他經手,壹定事半功倍。”
郭沫若《討論註譯運動及其他》:“這種方法在初學外國語的人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馬壹浮《復性書院講錄·讀書法》:“若以散心讀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讀書,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