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好施,漢語成語,拼音是lè shàn hào shī,意思是喜歡做善事,樂於拿財物接濟有困難的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論》。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書論》:“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成語用法:
聯合式;謂語、定語;用於贊揚心地善良的人
歐陽山《三家巷》:“陳君既然樂善好施,我自然也當仁不讓。”
《宋史·陳彭年傳論》:宋_懿文多識,名動人主,至與李沅同命。雖去沅遠甚,然~,士類歸之,亦可尚也。
宋·張君房《雲笈七簽》:使人樂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則心和而神全也。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蕩南有壹個陷空島,島內有壹個盧家莊。當初有盧太公在日,樂善好施,家中巨富。待至生了盧方,此人和睦鄉黨,人人欽敬。
成語辨析:
近義詞:?助人為樂、舍生取義、矜貧救厄、矜貧恤獨、救災恤患
反義詞 :下井投石、落井下石、打家劫舍
造句:
1、這位老太太自己省吃儉用,樂善好施,為鄉鄰稱道。
2、老王壹生樂善好施,得到過他幫助的人不計其數。
3、他是壹位樂善好施的人。
4、父親雖然並不富有,但個性樂善好施,朋友遇有危難時,總是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