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什麽什麽學舌成語動物

什麽什麽學舌成語動物

[yīng wǔ xué shé]?

鸚鵡學舌

(成語)

鸚鵡學舌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是yīng wǔ xué shé,意思指鸚鵡學人說話。比喻人家怎麽說,他也跟著怎麽說,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解釋:鸚鵡學人說話。比喻人家怎麽說,他也跟著怎麽說。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人雲亦雲

鸚鵡為什麽具有學舌的本領呢?原來這與它生有特殊結構的鳴管和舌頭有關。

人和哺乳動物的發聲是用聲帶,它位於氣管上端的喉頭處。鳥類則不然,其發聲器叫鳴管,位於氣管與支氣管的交界處,壹般由最下部的幾個(多為3~6個)氣管環膨大變形,並與相鄰三對(左右)變形的支氣管環***同構成。鳴管的分叉部分,其內外兩側管壁均變薄,可隨氣流的振動而發聲,稱為鳴膜。嗚管的第壹氣管環的底部、鳴管分叉處的中央,有壹從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細骨棒—鳴骨,起支撐鳴管和內鳴膜的作用。沿鳴骨正中伸出的薄膜叫半月膜亦能隨氣流的迸出震動發聲。鳴骨下方有氣室,鎖間氣囊的分支伸入其內,氣囊內壓力的變化會影響內鳴膜的緊張程度及鳴管的管徑。在構成鳴管的第二支氣管半環的內側,有壹向內呈拱狀隆起的唇狀皺壁,稱為外唇,它在鳴肌的作用下可調節流經鳴管的氣流壓力和大小,從而發出不同的音頻。

鳴肌是調節鳴管管徑、曲率、鳴膜張力的特殊的小型肌肉,分為內鳴肌和外鳴肌兩大類。因鳴管左、右兩側的嗚肌屬不同的神經支配:左側鳴肌受迷走神經支配,右側鳴肌受舌下神經支配,故鳥類可同時發出兩種頻率完全不同的諧波,使其叫聲更富顫率和多變。

鸚鵡的舌頭也很發達,就好像人的舌頭壹樣,轉動靈活,舌頭很肉質,特別的圓滑,而且很厚,也很軟,前端是細長月狀的。就是因為鸚鵡有這麽多的優越條件,所以它才能模仿人說話,而且模仿的很像。在鸚鵡學話之前,如果對它進行手術,用剪刀把舌骨剪斷,或者撚舌等,這樣的鸚鵡就可以學更多的話了。

壹般來說,那些野生的鸚鵡壹般是不會說話的,那些家養的鸚鵡需要經過訓練才能說話。在它們學說話之前,需要把它舌頭外面的硬殼去掉,讓它的舌頭變得柔軟,然後每天早晨空腹的狀態下利用條件反射教給它說話。但是不管用什麽方法教給鸚鵡說話,都只不過是學舌,僅此而已,它們並不懂得語言的真實意思。

鸚鵡的發聲器官

鳴管比較發達和完善,有四至五對鳴肌,在神經系統控制下,使鳴管中的半月膜收縮或松弛,回旋振動發出鳴聲。鸚鵡的發聲器的上、下長度及與體軸構成的夾角均與人的相似。人的發聲器從喉門的聲帶開始,直到舌端為止,其前後總長度約有20厘米,與體軸形成的角度呈直角。部分大、中型鸚鵡的鳴管到舌端的總長約為15厘米,與體軸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其它哺乳動物的發聲器與體軸則不能形成直角,而是呈鈍角,喉頭部與氣管形成的屈度較平坦。發聲器與體軸成直角,形成了有折節的腔,從而可以發出分節性的音,這種發聲的分節化就是語言音和發展語言音的基礎。

它的舌根非常發達,舌頭富於肉質,特別圓滑,肥厚柔軟,前端細長呈月形,猶如人舌,轉動靈活。由於這些優越的生理條件,所以鸚鵡能維妙維肖地模仿人語,發出壹些簡單、準確、清晰的音節。在鳥類學話前,對它們施行小手術,如用剪刀將舌內的舌骨剪斷,或進行撚舌等,這樣,可以使鳥類更多地學些較為復雜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