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
徐庶熱情地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又名諸葛孔明)。劉備非常高興,決定去拜訪他。當時諸葛亮隱居在襄陽城外的隆中。劉備和關羽、張飛壹起去了隆中,可惜諸葛亮出門了,沒有見到他。
過了幾天,劉備冒著暴風雪再次來訪,諸葛亮又和朋友們四處遊蕩。劉備兩次沒見到孔明有些失望,但為了成大事,渴求人才,不顧張飛、關羽的抱怨,安排了第三次。諸葛亮這次沒有出門,但是在草堂睡了壹覺之後就沒有醒來。劉備謙恭地站在石階上,壹直等到孔明醒來。
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感動,答應出去輔佐劉備,終於成就了壹番事業。後來以“訪草堂”比喻真誠地邀請人,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後才見到。
相處融洽(如魚得水)
劉備參觀草堂,請諸葛亮(孔明)出山後,“同桌吃飯,同床睡覺”。他整天談論世界事務,並把孔明視為老師,關羽和張飛,這使他很不高興。他對劉備說:“孔明年輕,怎麽能學他大哥呢?妳對待他真的太好了,也沒見他露過壹點本事!」
劉備勸道:“我得了孔明如魚得水,兄弟二人不必多言。”
“如魚得水”比喻找到與自己誌趣相投的人,或者找到適合自己職業發展的環境。比如李教授請張明做助手,如魚得水。研究項目的進度加快了,壹個又壹個難題被攻克。
做壹個新手
新官上任三把火
諸葛亮隨劉備到新野不久,曹操就派夏侯惇帶十萬大軍到博望城逼近新野。劉備召集張觀商討如何迎敵。張飛對劉備“孔明如魚得水”的說法不服氣,生氣地說:“為什麽不直接送水迎敵?”劉備說:“和孔明在壹起要機靈,和二哥在壹起要勇敢。怎麽能推脫呢?
這場漂亮的勝利讓張觀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以後,諸葛亮對他言聽計從。《三國演義》第三十九章有壹首贊美諸葛亮的詩:“王博以火攻火,禦前是愉快的玩笑。他必須足夠勇敢才能成為新手!“年輕人”這個成語本來是說諸葛亮壹上臺就打勝仗,後來用來形容剛進入社會工作,缺乏實際經驗。比如他雖然是“小夥子”,但精力充沛,虛心好學,很快就熟悉了業務,做出了成績。
明智的建議
為了控制對劉備的綁架,孫權接受了周瑜的“美人計”,假裝把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剛剛喪妻的劉備,誘騙劉備去南徐找老婆。然後打算把他軟禁起來,派人奪回荊州做人質。劉備見了孫權的使者,起了疑心,諸葛亮卻讓他放心去,理直氣壯地說要“用壹點小伎倆,讓周瑜半資。”吳侯的妹妹,也是個少爺;荊州萬無壹失。”他讓趙子龍護送劉備。臨走時,諸葛亮把趙子龍叫到身邊,給了他三條建議,並低聲對他說:“妳應該接受這三條建議,保證妳的主人進入吳國。包裏有三個小技巧,妳可以按順序進行。趙子龍便依計而行,強迫孫權的妹妹出嫁。"。後來護送劉備和孫夫人安全離開吳國,逃出虎口。
壹會兒,郁亮
周瑜壹直想殺劉備和諸葛亮,但他的計謀都被諸葛亮壹壹破壞了。《三國演義》第51至56章敘述了“孔明三周琦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狹窄,卻還沒有從箭瘡中恢復過來,最後憤然而死。臨死的時候,他仰望天空,嘆息道:“他既然生於,怎麽會光明呢!””意思是“既然有壹個周瑜,為什麽還要有另壹個諸葛亮!這個故事引出了成語“壹瞬間的美好”,指的是兩個人同時存在,天賦和能力相當,卻又互相競爭。
捕獲和釋放七次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登基,蜀國繁榮昌盛。當時華南地區(今四川大渡河以南,雲貴壹帶)的幾個縣都造反了。諸葛亮親自率軍討伐,戰爭大獲全勝。最後還是華南區的掌門孟獲繼續抵抗。諸葛亮得知孟獲不僅用兵勇猛,而且在各部落中也很有名,決定以用兵為主,把他爭取過來。
諸葛亮第壹次交鋒就活捉了孟獲。他遊說孟獲投敵,他不服氣,孔明也不逼他放了他,讓他再戰。就這樣,孟獲被抓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獲終於被說服,不再反叛。諸葛亮命令孟獲和部落首領照常管理原來的地區。穩定了蜀的後方,為北伐創造了“無後顧之憂”的條件。“捕捉”就是捕獲,“垂直”就是釋放。“七擒七縱”比喻有把握打敗對方,在戰略上控制對方。
過簡單的生活來顯示自己的抱負
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進了草堂大門,到了中門,只見門上寫著壹副對聯:“淡泊明心,寧靜致遠”,意思是以淡泊質樸示誌,以心安理得遠離名利。這幅對聯展現了諸葛亮道德修養的壹個側面。諸葛亮的《告誡書》用了雙重否定的表述:“除非無動於衷,否則沒有清醒的頭腦。”
諸葛亮與武當山
諸葛亮,三國時人,楊度縣(今山東沂南縣)人。十四歲時,他的三個兄弟姐妹隨叔父諸葛玄到了張羽縣(今江西南昌),不久又去了襄陽與劉表會合。叔父死後,諸葛亮和他的三個兄弟姐妹定居在襄陽城西二十多裏的隆中。
諸葛亮很有天賦。他生活在隆中臥龍崗,潛心於百家爭鳴,表現出極大的學識和才華。據《諸葛亮集》記載,諸葛亮在當時的荊州結交了不少名人,知識面也越來越廣。當時,著名的中國古代經典學者司馬徽被稱為水鏡先生。他在襄陽教道教,收了很多弟子。
據《仙劍》記載,司馬徽對諸葛亮說:“以妳的才華,應該再去拜訪名師,豐富自己的知識。經常請教魯南靈山的政治軍事大師龔九。我們永遠學不會他的知識,妳可以虛心問他。”諸葛亮很高興,就跟著司馬徽當老師。
諸葛亮在萼九住了壹年,萼九什麽都沒教,但諸葛亮還是恭恭敬敬地侍奉老師。直到萼九認定諸葛亮確實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才終於把三才秘印、兵法陣法、孤虛盛世這幾本書教給了他。這些書大多是道家、天文氣象、兵法,諸葛亮以前從未涉及過。
幾個月後,陳九見他已能領悟所教作品的奧妙,便向他推薦:“南郡有壹座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巖,二十四溪,景色奇特。天柱峰和紫霄峰是這座山的最高峰。在這兩座山峰之間修行隱居的道長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北極教主擅長舒朗、古玉和符玲。”
於是諸葛亮帶著萼九去了武當山。
收諸葛亮為徒後,北極教主也對他進行了考驗。每天讓他劈柴挑水吃黃精。就這樣過了很久,被人教了道教,然後讓他下山去人間生活。之後,諸葛亮又去拜訪了萼九和北極之首,但沒有任何結果,繼續隱居。
司馬徽知道諸葛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當劉備後來訪問司馬徽時,諸葛亮是司馬徽推薦的第壹個人才。此後,劉備的“三顧茅廬”和諸葛亮對書香的崇拜時有發生,最終展現了壹系列政治軍事天才的感人經歷。
根據後人的說法,南陽和襄陽之間好像有糾紛。據諸葛說:“梁的家在襄陽城西二十裏的南陽鄧縣,別號‘隆中’”,確實就是今天的襄陽。原因有二:壹是襄陽當時屬南陽郡管轄,稱南陽;第二,襄陽與今天的翼城縣接壤,翼城有個地名叫鄧林,歷史悠久。三國時期,鄧林可能被封為鄧縣,很有可能隆中就歸這個鄧縣管轄。
按道家的說法,出生、現世、隱居、管理世界都有區別。漢朝的張子房,三國時期,諸葛亮是壹個生活在世界上,管理世界的代表人物。從諸葛亮的生平事跡來看,他向萼九和北極教主學習了很多門知識,包括政治、軍事、天文、歷法、醫學、人物印章等方面的廣博知識。這在他輔佐劉備征服世界的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諸葛亮歇後語
諸葛亮征孟獲——收起來。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秘莫測
諸葛亮三精神與周瑜——壹點小技巧
諸葛亮借箭——借了就還不了。
諸葛亮哭斬馬謖--顧全大局。
諸葛亮要壹個醜老婆——思考自己的事業
諸葛亮唯婚論的外表更重要。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的秘密錦囊——巧妙的計算
諸葛亮的長期成功戰略——深謀遠慮
向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壹只草船借了壹支箭,滿載而歸。
諸葛亮借了壹只草船上的箭——帶著壹個可疑的計劃。
諸葛亮向草船借箭——當然
諸葛亮哀悼自己的孝道——假裝
諸葛亮的哀悼——不真誠
諸葛亮用了壹個空城計——最後壹招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有辦法。
作為軍事家的諸葛亮——名副其實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有很多方法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劉備三上臥龍崗——請諸葛亮。
曹操和諸葛亮——不同的脾氣
不是“補鞋匠”而是“將軍”
(劉玉琴)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沿用多年,卻被認為是“卑賤的人最聰明”的理論基礎,或者說是“智慧來自頭腦風暴”的座右銘。就連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成語詞典》也是這樣解釋的。沒什麽可想的時候,總覺得有點不真實。諸葛亮是蜀漢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家。提出占領湘鄂川,尋求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吳抗曹,進而統壹全國的大政方針和戰略,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七擒孟獲,藤壺星延壽...我們不會區分哪些事件是故事,哪些是史實,而只是“連弩”和“木牛馬”。還有三十個。“連弩”壹口氣能射出十支箭,就像現在壹口氣能射出二四十發炮彈的火箭筒壹樣。也許這種火箭筒的發明者借鑒了“連弩”的原理,或者是受其啟發。此外,“牧牛劉媽”實際上是壹種半機械化的木制大車,看起來像牛和馬。在古戰場的盤山路上,這樣壹個才華橫溢,智慧非凡的人,是比不上三個臭皮匠的!做皮衣,做皮,做皮鞋,做皮褲,做皮帽的皮匠,和諸葛亮比起來,知識,誌向,技能,理論,實踐都不壹樣...“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們能和諸葛亮談規劃天下事,甚至在軍事上搞發明嗎?
偶爾聽人說這“三個臭皮匠”可能是謠言,於是匆匆翻了翻書,從《辭海》的pí段找到了“碧江”二字。“弼將”是輔助的意思,即“副”或“偏”,“弼將”在古代是指副將。沒錯——“人家把“畢降”變成了“補鞋匠”,這實在是對諸葛亮老人的不公平和不尊重。至於“臭”字,我覺得應該算是光滑的鱗片而不是形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