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子怡教”出自孟子離婁。在中國古代,有壹種“子怡教”的做法。所謂“教”,這裏的“易”就是“交換”的意思。也就是說,我的孩子是妳教育的,妳的孩子是我教育的。
古代教育家孟子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曾經談到過這個問題。
孟子的學生公孫醜聽說中國過去用兒子交換教育,感到很困惑。然後他問老師,孟子為什麽要“改子為教”。
孟子說:“那是因為父母要求子女做正確的事,自己卻不去做。如果孩子做不到,家長發脾氣訓斥孩子,孩子卻說:‘妳讓我做對的事,妳讓我做的事妳為什麽不做?’
如果孩子這樣質疑父母,會傷害與父母的感情,彼此產生對立的感情,沒有辦法當面教育。所以,我們要用孩子和別人交換教育。"
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孩子沒有先做,這是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的弊端。古人很有智慧,所以“變其心而教之。”雖然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可以看作是家庭教育的輔助手段,是為了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擴展數據:
通過改變孩子來教學?其主要強調的是後天環境的差異對孩子的教育效果不同。非常符合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父母要教育孩子什麽都不做,不怨天尤人,不溺愛,而要以愛和陪伴為主線,以身作則。
很多窮人家的孩子,父母天天辛苦,不督促孩子天天學習,孩子卻大有前途。相反,壹些富裕家庭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他們經常檢查和監督孩子的學習。相反,孩子厭學,時間長壹點就吃飽了,壹天到晚沒什麽意思。
他們之間的區別是無為和有為,以及榜樣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