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黃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接下來,我將和妳壹起欣賞它的雄偉氣勢。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甘肅省天水、陜西省關中平原寶雞、鹹陽、xi、渭南,在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兩岸有壹座東西向的秦嶺,北面有壹座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西部的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東部的關中平原區。

水系組成

渭河幹流橫跨甘肅東部和陜西中部。全長818km,流域總面積134766km2。

甘肅段:流經甘肅省中部和東南部,陜西省中部。壹般西源為正源,即渭河發源於鳥鼠山。有兩個源頭:南苑縣清源河,發源於威遠縣西南的霍霍,在山區匯集了許多支流。是壹條長30多公裏的常年性河流,流向東北的威遠縣清源鎮和西源河;西苑名為雨荷河,發源於威遠縣西鳥樹山。河水很短,時斷時續,與西苑東流後才稱渭河。東流隴西縣。然後在東南流入巫山縣,南岸有邦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東岸有甘谷縣,北岸有三都河,北岸有天水市葫蘆河,西有涇河,東有牛頭河。越過小隴山,進入陜西省。其中,在甘肅省定西市,發源於定西市威遠縣西南海拔3495米的鳥鼠山北側,源頭海拔1.383米[1]。幹流自西向東流經威遠縣、隴西縣,在雅爾夏流入天水。境內匯水面積10241.78 km2,占渭河總面積的7.6%,年輸沙量5044萬噸,境內侵蝕模數5100噸。[3]在天水市,渭河幹流流經武山縣、甘谷縣、麥積區,全長270公裏。

陜西中部:渭河幹流在陜西境內,流長502.4公裏,流域面積67108平方公裏,占陜西黃河流域總面積的50%。全河多年平均徑流量654.38+00.37億立方米,其中陜西徑流量62.66億立方米;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超過5.8億噸,約占黃河泥沙總量的1/3。渭河幹流從天水離開甘肅,向東流入天水,與寶雞接壤,途經寶雞的陳倉、渭濱、金臺、岐山、眉縣、扶風,鹹陽的楊淩、武功、興平、秦鬥、渭城,Xi的周至、戶縣、長安、未央、灞橋、高陵、臨潼、渭南。

水文特征

渭河多年平均徑流量75.7億立方米,陜西53.8億立方米。徑流區分布不均,總的趨勢是由南向北遞減,秦嶺、關山地區高,原、谷地區低。西部比東部大,中遊比下遊富。秦嶺北坡徑流模數較高,從9到15升/秒?平方公裏,而原始黃土地區的徑流模數只有0.8 ~ 2.2升/秒?平方公裏,只有何謙的徑流模數較高,千陽站為4.66升/秒?平方公裏。渭河徑流模數2.5 ~ 3.7升/秒?平方公裏,其中魏家堡和鹹陽站較高,是支流加入造成的。

從徑流深度等值線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秦嶺北坡的徑流深度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從100 mm以下到600 mm以上,最高中心在太白山和南五臺山。渭河沖積平原很平坦,水利化程度高,屬於低產流區。

河流流域調查

渭河中下遊徑流年際變化南小北大,即渭河南岸秦嶺年徑流豐富,年際變化小;北岸黃土區年徑流量小,年際變化大。秦嶺北坡年徑流變異系數壹般為0.30 ~ 0.40,其中石頭河、清江只有0.30,黑河、老河、豐河為0.40,再往東,大峪河、石砭峪河降為0.35。最大年與最小年之比為3.0 ~ 4.0,秦嶺北坡分布適合變異系數分布。黃土高原變化最大,變異系數為0.45 ~ 0.60,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之比為4 ~ 6倍。渭河幹流水量大,徑流量年內變化相對較小,變異系數為0.30 ~ 0.35。渭河徑流季節變化明顯。幹流秋季徑流量最大,約占年徑流量的38% ~ 40%,夏季為32.8% ~ 34.2%,春季為65,438+07.7% ~ 65,438+09.65,438+0%,冬季為8.3% ~ 9.9%。南岸支流黑河及以西河流,夏季徑流量大,秋季次之;黑河以東的河流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徑流所占比例較大,為21% ~ 27.3%。何謙河徑流在北岸最不均勻,秋季占52.6%,夏季占23.5%,春季占14.6%。淇水河徑流年內分配較為均勻,春季占23.2%,夏季接近25.1%,冬季徑流高達15.8%,高於何謙春季徑流。原因在於下墊面因素的影響。

渭河滑縣站平均每年向黃河輸送泥沙4.92億噸。泥沙主要來自北岸的黃土地區,特別是涇河和渭河上遊。涇河每年向渭河輸沙3.09億噸(張家山站),占滑縣站輸沙總量的62.8%,而流域面積僅占滑縣站的40.6%。渭河上遊來沙在林家村站每年2億噸,占滑縣站年輸沙量的40.6%,而流域面積僅占滑縣站的28.8%。渭河南岸為秦嶺石質山區,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很少,壹般在1.0 kg/m3以下。年均輸沙模數壹般為每平方公裏幾百噸。巴河穿越黃土區,馬渡王站含沙量為5.6 kg/m3,年輸沙模數為2110噸/km2。

渭河幹流含沙量從林家村(63.7 kg/m3)、魏家堡(43.9 kg/m3)到鹹陽(31.1kg/m3)逐漸減少。究其原因,壹是渭河離開寶雞峽進入關中平原後,河谷突然開闊,河床比降大大降低,水流挾沙能力降低,上遊帶來的泥沙淤積在河道內,自然降低了河流含沙量;其次,河流兩側支流含沙量較小,含沙量較大的北岸支流何謙河、淇水河僅為10 ~ 11 kg/m3,降低了含沙量;還有寶雞峽灌區,把壹部分泥沙帶入灌區,降低含沙量。鹹陽以下河流含沙量急劇增加,臨潼站達到55 kg/m3,滑縣站達到49.3 kg/m3,主要是涇河帶來大量泥沙,涇河張家山站含沙量高達148kg/m3。我們經常用涇渭分明的成語,意思是涇河清澈,渭河渾濁,但是已經變得渾濁,渭河清澈。輸入渭河中下遊及其支流的泥沙遠大於通過滑縣站輸向黃河的泥沙,即每年仍有大量泥沙淤積在河流中下遊,主要原因是三門峽水庫增加了河流侵蝕基點。

渭河中下遊降雨集中在7、8、9月,暴雨洪水較多。根據實測資料,渭河幹流最大洪水在1954,林家村水文站最大洪峰流量5030 m3/s(1954 8月17),鹹陽站最大洪峰流量7220 m3/s(1954 8月18)。支流清江曾有洪峰流量504 m3/s(易門鎮1964),何謙馮家山1954 8月17,洪峰流量3960 m3/s,石頭河謝魚關1964,黑河黑。據史料記載,渭河寶雞段1200至1981 * *共發生洪水22次,平均35.5年壹遇。水災年份包括清鹹豐二年(1852)和同治六年(18)。這個地區的洪水災害經常是由持續的降雨引起的。1949共發生1700 ~ 14次洪水,有降雨條件的有10次洪水,其中5次洪水(1811,1938)。由於渭河河岸較低,普通洪水可以淹沒農田。河床起伏不定。據調查,從1898到1962的64年間,共發生過7次較大的變化,最大波動幅度超過5公裏。河南三十年,河北三十年?說道。1933,49.74萬畝灘地、良田被淹,181個村莊損毀。1954,洪水淹沒總面積36.32萬畝,沖走79個村莊。

1981年8月,寶雞市發生特大洪水,何謙、清江、石頭河、湯峪河、潼關河均超過有記載以來最大洪峰流量。據統計,渭河幹流魏家堡8月以來平均流量6217 ~ 21 ~ 2540 m3/s,單日最大洪量219萬m3,是單日最大洪量的0.74倍,三日最大洪量5億m3。清江易門鎮站15 ~ 21 7天共出現5次洪峰,單日最大洪量18.9萬立方米,是歷年單日最大洪量的0.93倍,三日最大洪量5110萬立方米,為歷年三日最大。由於水庫的調節,避免了壹場洪水災害。何謙上遊的段家峽水庫將何謙河的洪峰流量從每秒436立方米減少到每秒36立方米,從而保護了隴縣。下遊馮家山水庫、王家崖水庫將洪峰流量由1170 m3/s降至309 m3/s,錯峰58小時。石頭河英格嘴水文站1360 m3/s的洪峰流量,被在建的石頭河水庫削減了2/3。淇水河齊昊站洪峰131 m3/s,被貓貓灣水庫攔蓄。如果沒有這些水庫的攔洪削峰,渭河幹流魏家堡站洪峰流量將為6480 m3/s,將超過54年洪峰流量5780 m3/s,但實際出現的只有4500 m3/s。

1983年7月至10年7月,關中盆地持續降雨,出現大面積內澇。受災面積11448萬畝,倒塌房屋(窯)近58萬間,死亡600余人。摧毀各類渠道174公裏,各類建築735座。在Xi安市,排水系統不暢,北城河泛濫,東、西街水泥路面下沈斷裂,導致部分地區倒桿脫落、停水、停電、停產。

據不完全統計,澇災最嚴重的開放水域面積為1635900畝。明水在壹個大區域的分布有兩個中心,壹個是周至、戶縣、興平;二、二花夾槽(花線、花音)。就其危害而言,渭北寶雞峽、馮家山、涇惠、羅惠、交口抽渭灌區內澇嚴重,敞水34.5萬畝,占關中地區敞水面積的21%。地下水埋深大於2m的澇漬面積,羅惠灌區為22.12%,交口流域為48.25%,涇惠灌區為4.66%。關中盆地內澇成因復雜。地質地貌是內澇的地形基礎。降水和灌溉是地下水補給的主要來源。巨大的大陸沈積物為河流和降水的滲透提供了條件。在多雨的年份,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大面積的澇區。

陜西至林家村為上遊,河長123.4km,落差791m,平均比降1.81?其上部主要是黃土高原的溝壑區和河道與峽谷的交錯地帶;下段主要是秦嶺山區,河流切入花崗閃長巖基巖約200米,形成了寬度只有五六十米的石峽,陡峭的石壁如拱門般矗立,還有山高坡陡、寬120米的寶雞峽。林家村至鹹陽為中遊,河長1,71km,流域面積46,856 km2,落差224.4米,平均比降1.24?水流緩慢而分散,沙洲裏有許多淺灘。河寬1500m ~ 2000m,計入灘地可達4000m ~ 5000m。魏家堡衛輝曲壩下110多公裏,河水由北向南擺動,變化頻繁,百姓也有。河南三十年,河北三十年?民間諺語。鹹陽至港口為下遊,河長208公裏,落差56米,平均比降0.28?鹹陽至涇河口段是壹條遊蕩性的支流,主河道相對穩定。從荊河口到洛河河口,右岸相對固定,左岸崩塌嚴重。唐代三絕碑距渭河7.5公裏,現在距河岸僅百米。北洛河口以下河道寬3000 ~ 15000米。由於黃河的頂部支撐,很容易倒流。三門峽水庫建成後,渭河河口以上河床淤積擡高5米以上,潼關河口形成攔門沙,成為防洪之憂。

關中渭河形成於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盆地內人類活動痕跡達800-1萬年以上,包括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遺址、15萬年前的大理猿人遺址、6.7萬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公社半坡遺址,以及大量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關中也是中華民族國家統壹的基礎,是人類始祖炎黃皇帝帶領祖先,在農耕紡織中戰鬥的地方。包括周、秦、漢、唐在內的10多個朝代在這裏建都壹千多年,使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