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雙方的邊界。
楚河漢界是壹個歷史典故。秦末,項羽在彭城(今徐州)大敗漢軍,劉邦退守黃河南岸重鎮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互相攻訐兩年。
1.發音:
[chǔ·赫漢·吉耶]
2.歷史典故:
公元前204年,楚軍包圍滎陽,劉邦感到形勢危急,與項羽講和。項羽聽信謀士範增的計謀,拒絕與漢軍講和。項羽率兵東進,戰於開封、商丘,留部將歸罪曹。並再三叮囑無論如何不要與漢軍正面交鋒。漢軍得知信息後,多次到城門喊冤。曹不忍受辱,憤而率兵出城,欲渡泗水與漢軍作戰。船到江中,被漢軍奇襲所敗。曹知道沒臉見項羽,後悔不已,自殺了。劉邦復取高程,屯兵盡力,用敖倉之糧。
項羽聽說高程失陷,急忙趕回光武,劉邦卻不能出城。楚軍缺糧,長期不利。為了逼劉邦投降,項羽把被俘的劉邦父親拖到城東照光霧山(今王霸),隔河威脅劉邦:“妳若不早投降,我就把妳父親煮死。”劉邦故作鎮靜地說:“當初我們兩個反對秦國,在面前結拜為兄弟。我父親是妳的父親。如果妳想煮我們的父親,別忘了給我壹碗肉湯。”項羽聽後更加生氣,決定殺了劉太公。這時,項伯勸項羽:“現在殺太公不是時候,對楚軍也不好。”按他的話說,太公活下來了。
此後不久,劉邦兵分兩路,壹路仍在滎陽與項羽相持不下,壹面派大將韓信抄楚軍後路,占領河北、山東地區。從此漢軍有了更加鞏固的後方,關中的蕭何源源不斷地輸送兵力和費用。此時項羽補給艱難險阻,形勢逆轉。楚軍逐漸衰弱,漢軍逐漸強大。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差距分天下,漢在西,楚在東。這就是“楚漢相爭,隙為界”這個著名故事的由來。
3.個人資料:
1.劉邦(公元前256年冬二十四日——四月二十五日,195),即漢高祖,沛豐邑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創者之壹,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指揮家。他為漢族的發展和中國的統壹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姓於,出生於楚國的(今江蘇宿遷),項羽之孫,楚國名將,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勢”(兵家四勢:軍事形勢、軍事戰術、軍事陰陽、軍事技巧)的代表人物,個人武力也很突出。李萬芳對它的評價是“勇羽千古無雙”。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項為楚將軍,封於項,故姓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