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真的肚子裏有鱗片嗎?蜀漢“李炎案”背後的三個問題辨析
成語“腹中有秤”還有壹個同義詞“別有用心”。但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幾乎成了李炎的“專屬”。這個成語出自馬可在建興七年(229)吳前夕,向諸葛亮報告李嚴的惡行時說的話。《三國誌·馬可傳》:“孝時來吳,因說方腹有鱗,難興以為不能近。”"不過這段話當時可能還沒有公開,是在諸葛亮處理了"李嚴案",並在給蔣琬、董允的信中提到後才正式公開的。李炎案是蜀漢政治史上的壹個重要事件。李炎在蜀漢早期歷史中並不突出。為什麽他會“迅速崛起”,和諸葛亮壹起成為劉備信任的官員?這種安排是否意味著在劉備托付孤兒的時候平衡諸葛亮?最終諸葛亮廢了李延。是政治權利之爭,還是李炎有“個人野心”作怪?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分析,或許可以看出李嚴是否真的腹內有鱗,也可以窺見蜀漢政治中的壹些奧秘。1.李彥有沒有“迅速崛起”?李延本人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很有才華。李炎原籍荊州南陽縣。他最早的政治生涯是在劉表手下度過的。劉聰投降曹操後,李嚴“西遊蜀”。何超在他的《義門讀書書記》中談到李嚴時,評論說“荊軻歸曹,燕都歸西,似有意於曹;管人治軍也是極好的。“這裏有兩個問題。第壹,李嚴的政治取向應該是反曹的立場。當時荊州大部分人都是和劉聰壹起歡迎曹,李延壹個人離開了益州。這個位置可能不會被劉章關註,但絕對會被劉備看重。第二是李彥真的很有才華。李延壹到益州,劉璋就任命他為益州首府成都令。毫無疑問,李炎是被認可和重視的。後來劉備和劉璋反目成仇。建安十八年(213),李延原本奉命前往綿竹抵抗劉備,但沒有參戰,而是直接率軍投降劉備,成為劉璋集團中最早投降劉備的人之壹。李嚴先棄劉聰,後叛劉璋。由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他是壹個有野心的人。但是,光有真誠的態度是不夠的。劉備非常欣賞李延。李延獲得劉備的重視,除了他在劉備攻打劉璋取益州時率先站隊立下大功。在隨後的鄖縣、嶽縣叛亂中也表現出了傑出的軍政才能。這裏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建安二十三年(218),薊縣土豪高勝、馬欽發動叛亂,聚眾數萬,聲勢浩大,兵臨城下早已入京。當時劉備正在漢中苦戰。這壹年張飛、馬超被曹洪打敗,、烏蘭被殺,處於漢中之戰最艱難的階段。李嚴不向中央要兵,卻率兵五千余,大敗高勝、馬欽(《三國誌·李嚴列傳》:“伐秦而勝第壹”),戰果輝煌。而且,在處理戰爭善後問題上,李嚴進壹步顯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散黨散星,知復民國。“所謂‘復籍’,是指大量原本在高馬豪強控制下的‘隱戶’,在書中全部捏造出來,使之成為* * *控制下的‘私戶’。這些私戶壹來脫離了豪強的控制,二來為* * * *的稅收和兵役提供了充足的來源,可謂壹舉兩得。應該說,李炎本人是有政治理想的,但也有傑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壹步壹個腳印,隨著自己的不斷努力進入劉備的視線,最終成為劉備信任的官員。這顯然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樣。他突然被重用,“迅速崛起”。李嚴曾“獻吉兆”讓劉備稱帝。第二,劉備孤兒照顧的人事安排是“相互制衡”還是“明嚴”?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李延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劉備的重用,成為了壹名信任者。劉備托付遺孤時,燕與諸葛亮輔佐遺詔,燕為中外護國公,統壹內外軍務,留守永安。“安排好了。很多人得出結論,李延的地位應該和諸葛亮並駕齊驅。更有甚者,我猜中了劉備的心思,認為劉備有意以嚴來制衡諸葛亮。李嚴也是壹個值得信任的官員。筆者認為,對於劉備的安排,不要過於理解。因為劉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完成他壹生的心願和抱負,那就是“北伐中原,復興漢室”。而且《三國誌傳》中明確記載“先主病重,獨留他在丞相燈下,官書立李嚴為副。”“李延作為諸葛亮的副手,應該沒有疑問。此外,我們還看到,李彥到達永安後,再也沒有回到成都。李嚴最早被召到永安,被任命為官員,經常被壹些持“制衡”觀點的人用來證明李嚴的地位。誠然,尚書令是壹個“任宗能”的實權職位。其實這更多的是因為當時劉在永安,李延和諸葛亮坐鎮指揮,尚書令直接向皇帝負責,只是為了方便而已。明的安排,嚴的安排,應該沒有爭議。劉備死後,劉禪在成都繼位,諸葛亮回成都做了政務總監,李延仍留在永安鎮,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為“制衡”。有學者認為,李嚴沒有回成都,留在永安,是因為東吳的壓力。作者認為這種說法相當牽強。因為在劉備死前,孫權已經派鄭權作為特使,改善雙方關系。到劉備去世時,吳蜀關系已趨於緩和,長江下遊對蜀漢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即使要防備吳棟,也只要守壹個大將軍就夠了,不需要李延這種“統禦內外軍務”的人。李嚴遠離政治中心成都,其實是李嚴地位不如諸葛亮的壹種體現。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離開成都南下,李嚴沒有等到他回到成都主持移交國事。建興五年,諸葛亮出成都北伐前夕,華陽國誌留下這樣的記載:“五年(建興),衛太和元年。開春,丞相梁要去北伐,南陽重臣馬哥任刺史,掌中國的張長期留在府中,以便與參軍的蔣琬了解住府之事。馬可是諸葛亮家族的壹員,也就是本文開頭向諸葛亮舉報李嚴“腹中有鱗”的人。諸葛亮用馬可做吏部尚書來代替李嚴的意圖非常明顯。至此,李嚴回成都主持國事的希望徹底破滅。李嚴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成都主持朝政。可以說,李炎誤解了“壹切都是托付”,無法接受“光明正大”的現實。他沈迷於權力之爭,最後壹步步走向“制造這種異端”。3.李彥真的有「個人野心」嗎?李延在蜀漢被諸葛亮鎮壓,這是客觀情況,我們不需要為諸葛亮找太多借口。但不爭的事實是,李炎因為自尊心很強,無法接受這個現實,開始頻繁“做事”。最終,他直接與諸葛亮對抗,甚至不顧大局,幹涉了蜀漢北伐的基本國策。李燕的自尊不是空穴來風。李嚴以前的同鄉認為他“不可接近”,在《韓吉陳輔贊》中直接說他“自以為是”,而田雨晴先生對李嚴《孟達》壹書的評價則有炫耀與諸葛亮平起平坐之嫌。我認為這個討論也是中肯的。諸葛亮領兵北伐,李嚴無法回成都掌握朝政,於是開始試圖在江州擴張勢力。“華陽國誌”說他在江州“程庚大成”,每周回十裏。“李延在江州修建了城防。從保衛吳棟的角度來看,這真的沒有必要。更何況,李延在江州擁兵自重。諸葛亮駐紮漢中準備北伐時,讓李嚴帶兵到漢中。李燕不聽調令,悍然拒絕。《三國誌·李嚴傳》:“我(諸葛亮)出北伐,欲得兵鎮漢中,難窮橫,無目的。”“不僅如此,李嚴還借機”“並請五郡為霸州刺史”。建興八年(230),曹真大舉攻蜀,漢中面臨曹魏極大的軍事壓力。諸葛亮再次要求李延領兵支援漢中。李炎無視蜀漢的國家安全,借機再次討價還價。《華陽國誌》裏說,李嚴這次居然要求像曹魏的司馬懿壹樣“經營政府”。李炎不顧大局,吊人胃口,確實不可原諒。廢除閆妍與李風無關,所以退壹萬步講。即使閆妍也沒有什麽不同,他按照閆妍的要求在江州建立了壹個政府。蜀漢兩核的出現,造成巴蜀事實上被劃歸陜西,對蜀漢兩國絕非有利。我們相信李不會對單獨為國家開政府的弊端視而不見。在這種情況下,李炎還是提出了這個要求,李炎的想法是出於公共利益,這真的很難說。同樣,之前李嚴上書勸諸葛亮加九錫為王。李嚴不考慮蜀漢的國家大計,全力支持北伐。反而剝削這種對國家無益的事情,真是對劉備的極大信任。李嚴出於私心,不顧蜀漢民族利益,不知不覺地把自己變成了蜀漢北伐國策的障礙,自然不可能遇到諸葛亮。為了穩住李延,諸葛亮讓李延的兒子李豐做江州統帥,接替李延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李去了漢中。值得註意的是,李炎今年剛剛改名為李平。我不知道他此舉是什麽意思。客觀來說,李炎最終被廢的原因確實不合理。李延運糧失敗,諸葛亮撤退,並向劉禪謊稱諸葛亮撤退是假的。諸葛亮回軍後,問諸葛亮為什麽退伍。其中的可疑和荒誕之處,實在不符合李炎“以才著稱”的形象。我不想深入討論這個案子。筆者認為更需要我們關註的是諸葛亮後來拋棄李嚴,多達20人聯名上表。這20人中,既有隨劉備入蜀的“新人”,也有此前在劉璋麾下的“舊人”。從這裏,我們似乎可以窺見在蜀漢政治中的聲譽和形象。李嚴運糧不力確實有很多疑點,但這已經不是關鍵。結論客觀來說,諸葛亮確實采取了措施打壓李延。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諸葛亮這樣做,絕不是“爭權奪利”層面的“政治鬥爭”。諸葛亮顯然是“為公”,出於對蜀漢整體利益的考慮。尤其是我們看到李延被廢後,“雖今被革職,仕途失守,奴婢賓客數百,君(李平)參軍住府。“李延依舊過著奢華的生活,他的兒子李鋒依舊做官。這和三國時期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司馬懿消滅了曹爽三族,孫駿毅消滅了諸葛恪三族,侍郎們大多用殘酷的殺戮來解決矛盾。阿清王朝的人何超對此也給予了公正的評價:“即使妳看到了廢除,妳也會生活在政府裏,但妳對公眾並不忠誠,也沒有這樣的量。”“李風繼續做官,反證諸葛亮公心高於壹切。應該說,被諸葛亮“打壓”之後,李延本人可能也確實有些“委屈”。但這絕不是他為了壹己之私而不顧大局,反對北伐國策的理由。更不用說他對名利的追求,對自尊的渴望,對事實上把巴蜀劃歸陜西,損害蜀漢民族利益的意圖。李延才華出眾,深得劉備信任。他應該和諸葛亮壹起載入史冊,不計個人得失。然而,正是他“肚裏有秤”的私欲,最終導致了他的身敗名裂。《三國誌》中,陳壽評價李嚴“看其行,循其規,咎由自取,皆是其人”。我認為這個結論是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