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口不言
拼音:bì kǒu bù yán
解釋:緊閉著嘴,什麽也不說。
出處:西漢·桓寬《鹽鐵論·刺復》:“是以曹丞相日飲醇酒,倪大夫閉口不言。”
示例:他~這件事。
近義詞:愛口識羞、啞口無言
反義詞:暢所欲言、振振有詞
語法:作謂語、賓語;比喻人因各種原因而不說話
大辯不言
拼音:dà biàn bù yán
解釋:大辯:善於辯論。有口才、善於辯論的人,並不多說話以顯示自己。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大辯不言,大仁不仁。”
示例:他顯示出~沈穩的個性。
近義詞:深藏不露、大辯若訥
語法:作賓語、定語;指人沈穩
鉗口不言
拼音:qián kǒu bù yán
解釋:鉗口:閉口。閉著嘴不說話。
出處:《莊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示例:遇廷爭則~,羅譴責則引身潛避。
★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六
近義詞:緘口不言
反義詞:口若懸河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不說話
小小不言
拼音:xiǎo xiǎo bù yán
解釋:指細微的,不值得壹提的。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4回:“彼此顧交情,留個臉,小小不言的事情,我也不追究了。”
示例:這是~的事情,何必再提呢。
近義詞:微不足道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不值得壹提
隱忍不言
拼音:yǐn rěn bù yán
解釋:隱忍:勉強忍耐,把事情藏在心裏。把事情藏在心裏不說。
出處: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後之故,隱忍而不發。”
示例:且有先集之事相求,即受侮嫚,亦為親屈,欲終~。(清·歸莊《與季滄葦侍禦書》)
近義詞:隱忍不發
語法:作謂語、定語;把事情藏在心裏不說
知無不言
拼音:zhī wú bù yán
解釋:凡是知道的沒有不說的。
出處:宋·蘇洵《衡論·遠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示例:他非常直爽,別人對向他請教,他總是~。
近義詞:暢所欲言
反義詞:默不做聲、吞吞吐吐、閃爍其辭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發表看法
秘而不言
拼音:mì ér bù yán
解釋:嚴守秘密,不肯吐露。同“秘而不露”。
出處:晉·幹寶《搜神記》第七卷:“騁益憂懼,秘而不言。”
近義詞:秘而不宣
反義詞:泄漏天機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對事情保密
緘口不言
拼音:jiān kǒu bù yán
解釋:緘:封閉。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出處:《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禦史挾勢淩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示例:商民工匠,見諸官紳,皆~,恐犯當道之怒,禍生不測雲。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商務》
近義詞:緘口無言
反義詞:口若懸河
語法:作謂語;形容沈默不語
坐樹不言
拼音:zuò shù bù yán
解釋:指功高而不自矜。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異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示例:第其勛庸,雖~而圖功甚大。 ★唐·元稹《加烏重胤檢校司徒制》
近義詞:坐樹無言
語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拼音: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解釋:比喻內心的誠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現在行動上。
出處:《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
語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口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拼音: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
解釋:蹊:小路。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壹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示例:~”,妳不必過於急躁 ★俗話說
近義詞: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語法:作賓語、分句;指實至名歸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拼音: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háng
解釋: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出處:晉·潘嶽《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近義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語法:作賓語、分句;指實至名歸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拼音: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jìn
解釋:知道的就說,要說就毫無保留。
出處:宋·蘇洵《衡論·遠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百人譽之不加密,百人毀之不加疏。”
示例:他非常直爽,別人對向他請教,他總是~。
近義詞:知無不盡
語法:作賓語、分句;指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