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成語演講,包括音、形、義、造句、討論。

成語演講,包括音、形、義、造句、討論。

三顧茅廬

發音sān gámáo lú

意譯

顧:訪問;茅草屋。多次拜訪諸葛亮草堂,原是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比喻誠心誠意,多次邀請和拜訪有專長的先賢。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和賓語;帶著贊美。

句子:我住半個山寨,誰管山寨?

來源三國誌蜀諸葛亮《師表》:“先帝對臣無所指,受其指控而委屈,在草中照顧臣。”

漢末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曹操坐鎮朝廷,孫權扶持東吳,漢朝宗室劉備從徐庶和司馬徽那裏聽說諸葛亮很有學問,很有才華,於是和關羽、張飛壹起帶著禮物來到臥龍(今河南南陽西,湖北襄陽西南),請諸葛亮出山輔佐。那天正好諸葛亮出門,劉備只好失望而歸。不久,劉備、關羽、張飛冒著暴風雪第二次邀請他們。沒想到,諸葛亮又出去溜達了。張飛不想再來了。見諸葛亮不在家,便催他回去。劉備只好留下壹封信,表示對諸葛亮的欽佩,請他出山,幫助他挽救國家的危局。過了壹會兒,吃了三天素菜,劉備準備再次邀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可能名存實亡,但未必有真才實學,沒必要去。張飛則主張自己壹個人打電話,沒來就用繩子捆起來。劉備罵了張飛,第三次邀請諸葛亮壹起。當他們到達諸葛亮的家時,已經是中午了,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打擾他。他壹直站著,直到諸葛亮醒來,才坐下來互相交談。

諸葛亮看出劉備有意為國家做事,誠心誠意請他幫忙,就出來幫助劉備建立韓曙王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邀請諸葛亮稱為“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壹句“先帝無意為臣,弄巧成拙,草中照顧群臣。”於是後來,世人見有人請他去山寨參觀。

當我欣賞的人出來幫我做事,連續幾次去那個人家裏,我引用這句話來形容邀請人的願望和真摯的心情。也就是說我不恥下問,虛心求賢。建安十二年(20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在南陽隆中“訪草堂”,與諸葛亮會面。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先奪取荊、夷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聯嶽,朱融,伺機出兵北伐,從而統壹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

開始討論

循著歷史的軌跡,無數鮮活的身影正向我們走來。隱然沈思,可以得出壹個結論,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

“臥龍,鳳雛,壹人可保天下。”有人說魏蜀吳三足鼎立,其實就是人才的三足鼎立。這種說法有壹定道理。劉備從徐庶那裏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華,隱居在隆中,於是親自邀請。劉備連續去了三次。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談天下形勢,他在出境前已將天下分為三部分,指明了劉備可能成功的道路。此後,在諸葛亮的協助下,劉備建立了蜀國,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千百年來,劉備三顧茅廬壹直流傳為佳話。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另壹個可以與三顧茅廬相提並論的故事,那就是劉備含淚送徐庶。在失去人才的時候,劉備對人才的喜愛和珍惜溢於言表。

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義。割據黃巾,討要董卓,歷經百戰,依然流離失所,無立足之地。後來多虧了徐庶的幫助,才扭轉了局勢,曹駿受到了沈重的打擊,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此時的徐叔,對劉備來說是多麽重要啊!然而,曹操為了斷他的胳膊,逮捕了徐庶的母親,並威脅她。徐庶是個大孝子,怎麽可能不嫌棄劉備?劉備不能久留,毅然為徐庶送行。臨行時,劉備捶胸頓足,大叫:“軍師走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相比於劉備去山寨,含淚送走徐叔,我們的壹些單位或者部門,在留住人才上,往往缺乏壹點點真才實學。人才沒有人才,希望人才被忽視。在人才即將流動的時候,他們會想盡辦法阻撓。怎麽會有對人才的尊重?

用壹流的人才打造壹流的企業。國內外知名企業家以人才為戰略目標,千方百計吸引人才,為人才成長創造條件。訪草堂含淚送徐叔走的故事告訴我們,關心人是推銷企業、尋求人才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