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壹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註意那人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壹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麽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註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壹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麽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壹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壹棵壹棵地往上拔。壹大片禾苗,壹棵壹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壹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參考資料: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三顧茅廬 鐵杵成針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四面楚歌 負荊請罪 精忠報國 手不釋卷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描寫人物動作:走馬觀花 歡呼雀躍 扶老攜幼 手舞足蹈 促膝談心 前俯後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後繼 張牙舞爪 描寫人間情誼: 恩重如山 深情厚誼 手足情深 形影不離 血濃於水 誌同道合 風雨同舟 赤誠相待 肝膽相照 生死相依 說明知事曉理方面: 循序漸進 日積月累 溫故知新 勤能補拙 笨鳥先飛 學無止境 學海無涯 滴水穿石 發奮圖強 開卷有益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 掩耳盜鈴 買櫝還珠 描寫事物的氣勢、氣氛: 無懈可擊 銳不可當 雷厲風行 震耳欲聾 驚心動魄 鋪天蓋地 勢如破竹 氣貫長虹 萬馬奔騰 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點: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開 滿園春色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驕陽似火 暑氣蒸人 烈日炎炎 秋風送爽 秋高氣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寒冬臘月 形容繁榮興盛景象: 濟濟壹堂 熱火朝天 門庭若市 萬人空巷 座無虛席 高朋滿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川流不息 描寫美的景和物: 美不勝收 蔚為壯觀 富麗堂皇 金碧輝煌 玉宇瓊樓 美妙絕倫 巧奪天工 錦上添花 粉妝玉砌 別有洞天 描寫山水美景:錦繡河山 高聳入雲 水天壹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巒疊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練騰空。
3. 四個字的故事成語(壹)鐵杵磨針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
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
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有恒心,壹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壹定是沒有問題的。(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
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大臣,名叫莊辛,有壹天對楚襄王說: “妳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妳。妳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壹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妳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壹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麽不幸。
如果妳壹直寵信這個人,楚國壹定要滅亡的。妳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壹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麽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 釋讀 這是壹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例如壹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壹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四)盲人摸象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壹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
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壹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妳找壹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
使者很快就湊集了壹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
鏡面王說:“妳明天壹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壹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麽重大的事情。
不壹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
4. 成語故事的四字成語大全覆巢無完卵 覆水難收 鷸蚌相爭 濠上之樂 辯日遠近 蹊田奪牛 螳臂當車 螳螂捕蟬 霜露之疾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戴罪圖功 作壁上觀 激濁揚清 燃糠自照 燃眉之急 磨磚作鏡 磨穿鐵硯 磨杵成針 鶴立雞群 篝火狐鳴 雕蟲小技 黔驢之技 噬臍莫及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燕雀處堂 璞玉渾金 霓裳羽衣 薏苡明珠 潘嶽貌美 褒衣博帶 熟能生巧 箭在弦上 墨突不黔 墨守成規 暴虐無道 嘲風詠月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醇酒美人 橫行霸道 臧倉小人 臧谷亡羊 漏網之魚 精貫白日 旗亭畫壁 寥若晨星 察察而明 察言觀色 管寧割席 管窺蠡測 箕山之節 簞食壺漿 簞食瓢飲 黎丘丈人 鍥而不舍 蠅營狗茍 瞎子摸象 蜻蜓點水 誓死不二 聚蚊成雷 聚米為山壹發千鈞 無亡之災 神機妙算 救死扶傷 安如泰山造句 鐘馗捉鬼 長袖善舞 興高采烈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亂點鴛鴦 存而不論 摧枯拉朽 眾叛親離 豹死留皮, 人死留名 排難解紛 欲蓋彌彰造句 點石成金 釜底抽薪 屠龍之技 殺雞焉用牛刀 百發百中 見利忘義 以身試法 偃旗息鼓造句 懲羹吹齏 雞犬升天 青雲直上 連篇累牘 羿射九日造句 四海之內皆兄弟 聞壹知十 禮順人情 東張西望造句 怙惡不悛 簞食瓢飲 拋磚引玉 計功行賞 倒行逆施 人莫予毒 懲壹儆百造句。
5. 介紹壹個成語故事(詳細)這裏有很多的,妳可自己去看看/szty/CYGS/CYGS.HTM
草木皆兵 cǎo mù jēi bīng
English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壹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壹草壹木都像晉軍的士兵壹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麽強大的敵人啊!怎麽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壹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壹下,秦軍如潮水壹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6. 四個成語故事,故事名稱安步當車出處《戰國策·齊策四》曰:“蜀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
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 “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壹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妳是臣民,大王可以叫妳過來,妳也叫大王過來, 怎麽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
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妳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
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下過壹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壹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幹鎰,由此看來,壹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壹 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
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壹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妳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妳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
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
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鍵。
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壹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
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 就住在我這裏,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壹經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
士人生在窮鄉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
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按圖索驥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壹眼就能看出壹匹馬的好壞。
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壹眼就能看出壹匹馬的好壞。
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裏馬。
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裏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走了不遠,他看到壹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妳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暗度陳倉的故事秦朝被推翻的時候,項羽、劉邦以及其他參加反秦戰爭的各路將領,齊集商議勝利以後怎樣割據國土。
當時勢力最強的項羽企圖獨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張分地封王、分配領地,心裏卻已開始盤算,將來怎樣壹個個地消滅他們。來自成語大全項羽對壹般將領都沒有什麽顧忌,唯獨對劉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劉邦是最難對付的對手。
早些時候,曾經約定:誰先攻下秦都鹹陽(今陜西西安附近),誰就在關中為王。結果,首先進入鹹陽的偏偏就是劉邦。
關中,即今陜西壹帶,是秦的本土,由於秦的大力經營,關中不但物產豐富,而且軍事工程也有強固的基礎。項羽不願意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意他回到家鄉(今江蘇沛縣)壹帶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漢中(在今陜西西南山區)三個郡分給劉邦,封為漢王,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
想這樣把劉邦關進偏僻的山裏去。而把關中劃作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hán]、司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劉邦向東發展的出路。
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領長江中下遊和淮河流域壹帶廣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蘇徐州)為都城劉邦的確也有獨霸天下的野心,當然很不服氣,其他將領對於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盤也都不滿。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勢,大家都不敢違抗,只得聽從支配,各就各位去了。
劉邦也不得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並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壹路走過的幾百裏棧道全部燒毀。棧道,是在險峻的懸崖上用木材架設的通道。
燒毀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於防禦,而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
7. 介紹壹個成語故事並概述刻舟求劍
有壹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壹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裏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裏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麽,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麽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裏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塗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壹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8. 介紹壹個成語故事並概述鼎鐺玉石 謂視鼎如鐺,視玉如石。
形容奢侈 鼎成龍去 《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後以“鼎成龍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龍升 見“鼎成龍去” 鼎鼎大名 形容名聲極大 鼎鼎有名 見“鼎鼎大名” 鼎分三足 見“鼎足三分” 鼎湖龍去 同“鼎成龍去” 鼎鑊刀鋸 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
泛指最殘酷的刑罰 鼎鼐調和 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武丁以治國。後因以“鼎鼐調和”比喻處理國政 鼎食鳴鐘 亦作“鼎食鳴鍾”。
擊鐘列鼎而食。形容富貴人家生活豪侈 鼎食鳴鍾 見“鼎食鳴鐘” 鼎新革故 《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舊時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後泛指事物的破舊立新 鼎魚幕燕 《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而將軍魚遊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李善註:“袁崧《後漢書》:‘朱穆上疏曰: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用之不時,必也燋爛。’《左氏傳》曰:‘吳季劄曰:夫子之在此也,猶燕巢於幕之上。
’”後以“鼎魚幕燕”比喻處於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玉龜符 舊指傳國之寶及受命之符箓 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孔穎達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
後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鼎折餗覆 見“鼎折覆餗” 鼎足而立 像鼎的三只腳壹樣,三者各立壹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鼎足而三 謂像鼎足壹樣,三方面並立 鼎足三分 如鼎之三足,各據壹方。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勢 鼎足之勢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勢 /pages/cy/chengyu.18778 拔山舉鼎 同“拔山扛鼎” 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
又:“力拔山兮氣蓋世。” 大名鼎鼎 名氣很大 負衡據鼎 謂身居高位,肩負重任 鳴鐘列鼎 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
鐘,打擊樂器,泛指壹般樂器;鼎,盛物食器。謂用食時身邊響著樂器,眼前列著鼎器,後因用“鳴鐘列鼎”或“鳴鐘食鼎”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鳴鐘食鼎 見“鳴鐘列鼎” 三牲五鼎 ①指盛饌佳肴。
②指豐厚的祭品 商彜夏鼎 夏商的青銅禮器。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壹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圍趙都邯鄲,趙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願同往。
經遂曉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趙。平原君因而贊揚曰:“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見《史記·平原君列傳》。九鼎大呂,古代國家的寶器。
後因以為典實,謂壹句話即可產生極大的力量 魚遊沸鼎 見“魚遊沸鼎” 魚遊沸鼎 同“魚遊釜中” 魚遊沸鼎 同“魚遊釜中” 重裀列鼎 喻指生活富貴,位居高官 /search/chengyu?q1=&q2=&q3=&q4=%B6%A6 大名鼎鼎 名氣很大 刀鋸鼎鑊 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調和鼎鼐 調和五味。
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瓜分鼎峙 喻國土分裂,群雄對立 擊鐘鼎食 打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或富人生活奢華 龍去鼎湖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幕燕鼎魚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魚遊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後遂以“幕燕鼎魚”比喻處境極危,即將覆滅 人聲鼎沸 人聲喧嚷嘈雜,猶如鼎裏的水沸騰起來壹樣。鼎,古代烹煮用具 三分鼎足 謂壹分為三,如鼎足之並立。
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三足鼎立 謂三方如鼎足相峙並立 四海鼎沸 形容天下大亂,局勢動蕩 /search/chengyu?q1=&q2=&q3=%B6%A6&q4= 嘗鼎壹臠 語本《呂氏春秋·察今》:“嘗壹脟肉而知壹鑊之味、壹鼎之調”。
嘗嘗鼎裏壹片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個鼎裏的肉味。比喻根據部分可推知全體 鼎鼎大名 形容名聲極大 鼎鼎有名 見“鼎鼎大名” 禁鼎壹臠 禦用鼎器中的壹塊肉。
比喻珍美之物 九鼎壹絲 猶言壹發千鈞。喻非常危急 舉鼎絕臏 雙手舉起鼎而折斷膝蓋骨。
《史記·秦本紀》:“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
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張守節正義:“絕,斷也。
臏,脛骨也。”後以喻力小不勝重任 舉鼎絕脰 見“舉鼎絕臏” 匡鼎解頤 《漢書·匡衡傳》:“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顏師古註:“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後以“匡鼎解頤”謂講詩清楚明白,非常動聽 五鼎萬鐘 指高官厚祿 夏鼎商彜 謂夏代的鼎,商代的彜器。
泛指古董 彜鼎圭璋 比喻典雅出眾 折鼎覆餗 見“折足覆餗” /search/chengyu?q1=&q2=%B6%A6&q3=&q4= 什麽是鼎?是祭器,亦是食器,壹般為三足兩耳。形制有方有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