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揠苗助長註音yà miáo zhù zhǎng釋義揠:拔起。
把苗拔起,幫助其生長,比喻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長”。
典故: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壹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壹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
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2. 壹個在拔秧是什麽成語拔苗助長詞 目 拔苗助長發 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解 釋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
後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出 處 《孟子·公孫醜上》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欲速不達示 例 《文匯報》1989.1.18:“不少教練員~,隨意調整運動員的訓練計劃。
近義詞 揠苗助長、急功近利反義詞:循序漸進典 故有壹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裏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
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擡不起頭來,和著汗壹起往下淌。就這樣日復壹日,每當勞動了壹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壹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壹句。
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裏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壹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壹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壹陣焦急又湧上心頭。
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妳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麽妳們壹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壹邊念叨,壹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壹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壹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裏蹦出壹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麽沒想到,就這麽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壹躍而起開始忙碌……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
“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麽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壹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
他壹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壹根莊稼都 *** 了壹些,它們壹下子就長高了這麽多……”他邊說邊比劃著。 “什麽?妳……”宋國人的妻子大吃壹驚,她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壹腳淺壹腳地跑到田裏去。
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
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壹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壹個相反的下場。[提示]“拔苗助長”是人們常用的壹句成語,它的出處就是這則寓言故事。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它們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些規律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
人們只能認識它,利用它,不能違背它,改變它。違反了客觀規律,光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辦事情,盡管用心是好的,但結果必然碰壁,把事情辦壞。
我們都應該以宋國這個農民為戒。
3. 壹個人在地裏拔草還有個人打壹成語成語:揠苗助長。
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含義: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近義詞:適得其反,拔苗助長,欲速不達
反義詞:循序漸進,放任自流
例句:父母教育子女難免求好心切,但不可揠苗助長,以免收到反效果。
采取揠苗助長的做法對這件事沒多大幫助。
學習文化知識,要循序漸進,切不可急於求成,揠苗助長。
4. 壹個人在拔草是什麽成語拔苗助長:基本解釋: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拼音讀法:bá miáo zhù zhǎng
使用舉例: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
近義詞組: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使用方法:連動式;作謂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欲速不達
成語出處:《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5. 壹個男,地裏還有壹個人,還有小苗,瘋狂猜成語拔苗助長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釋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出處《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結構連動式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欲速不達
近義詞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例句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