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閉目塞聽 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出處:漢·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蔽聰塞明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二、是對於現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先由努力,後成自然。”
蔽明塞聰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出處:宋·曾鞏《洪範傳》:“夫然,故蔽明塞聰,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
不癡不聾 人不傻,耳朵也不聾。常與“不成姑公”連用,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阿婆阿公。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出處:漢·劉熙《釋名》卷二:“不瘖不聾,不成姑公。”
充耳不聞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聽。形容有意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詩經·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盜鐘掩耳 盜:盜竊;鐘:古代壹種樂器。偷鐘時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鼎鐺有耳 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出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禦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杜耳惡聞 塞住耳朵不願聽。
出處:《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耳紅面赤 耳朵和面部都紅了。形容過於用力、情緒激動或羞愧時的臉色。
出處: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六十壹回:“忽見禁子走來,輕輕的向倪完耳邊說了幾句。倪完吃了壹驚,不覺耳紅面赤。”
耳聾眼黑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出處:清·翟灝《通俗編·身體·耳聾眼黑》:“《傳燈錄》,百丈被馬祖壹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耳聾眼瞎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壹般。”
耳滿鼻滿 滿耳朵滿鼻子都是。形容聽得爛熟。
耳目股肱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然耳目股肱,寄於卿輩……事有不安,可極言勿隱。”
耳染目濡 染:沾染;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7回:“壹來也是秉賦了澆漓的薄氣,二來又離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習就了那輕薄的態度。”
耳熱眼花 眼睛發花,耳朵發熱。形容飲酒微有醉意,精神興奮的感覺
出處:南朝·梁·簡文帝《箏賦》:“耳熱眼花之娛,千金萬年之壽。”
耳濡目擊 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明·李東陽《劉公神道碑銘》:“古者重世臣將家,蓋其韜略技藝,耳濡目擊,有不習而能者。”
耳濡目及 濡:沾濕。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明·吳承恩《開府介川毛公德政頌》:“凡此諸條,耳濡目及,默化陰孚,匪言可悉。”
耳濡目染 濡:沾濕;染:沾染。耳朵經常聽到,眼睛經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出處: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目濡耳染,不學以能。”
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飯。指沒有確鑿的根據,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耳視目食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顛倒錯亂。
出處:宋·司馬光《迂書·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耳視目聽 用耳朵看,用眼睛聽。三代道家荒唐地認為視聽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出處:《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耳提面命 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出處:《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耳聽八方 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面來的聲音。形容人很機警。
出處:清·錢彩《說嶽全傳》第十六回:“為將之道,須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耳聽心受 用耳朵聽,並記在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