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成yǔ(成語)
語言詞匯中的壹部分定型短語或短句。漢語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表達方式,表示壹定的意義。它們在句子中作為壹個整體使用。大部分是四個字,也有三個字以上的成語。有些成語甚至分成兩部分,用逗號隔開。
[編輯本段]定義
所謂成語,就是在語言中長期使用和錘煉形成的固定詞組。它是壹個比單詞大的語言單位,其語法功能等同於單詞。並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短小精辟,便於記憶和使用。往往伴隨著感情,有貶義也有正義。
[編輯此段落]表單
成語壹般是四字格,也有二字、三字、五字、六字等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關上門”、“多此壹舉”、“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壹般用四個字,大概是因為四個字好抓。比如中國古代的詩集《詩經》多由四句構成,古史《尚書》也有壹些四句。後來我開始讀《三字經》、《百家姓》、《乾子文》,其中後兩部都是四句話。四眼雜子和龍文鞭影第壹、二、三集都是四個字。雖然這是壹篇布道文,但足以說明這四個字是被人們喜愛和背誦的。古人的壹些話本可以是警句,本可以成為成語。就因為改成四個字比較麻煩,我只好放棄了,把它當向導。比如《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就有很好的寓意,意思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由於字數多,無法形成成語。我們只能把它當成壹句警句,有時候可以引入文章。而如果“苦盡甘來”,很容易說,也很容易記,所以能成為成語。而嶽陽樓裏的那句“萬廢繁盛”是成語,因為是四個字。
[編輯此段落]結構
四字格的語法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主謂型:名副其實,霸道,危言聳聽,胸有成竹,買了禮物還珍珠。
動賓式:為人師表,莫名其妙,畏途;
聯合主謂型:顛倒、觸底、舞動;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謹防拖延,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型:粗心、對立、虛幻;
聯合動詞型:突飛猛進;
動補型:逍遙法外,瞎提問;
並發語:以鄰為壑,令人望而生畏;
並列:錢山滿水,畫蛇添足;
偏正式: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以加“得”字)。
成語的結構多種多樣,以上只是壹個簡單的例子。習語在語言表達中具有形象、簡潔、生動的功能。它本身有許多隱喻和對比以及加重措辭的方法。如“陽從陰違”、“外強中幹”、“花花綠綠”、“壹知半解”、“能說會道”、“患得患失”、“寒心”等,各有各的神奇功能。因為成語有很多意思,所以作家很註意成語的使用。
[編輯此段]歷史
成語有很大壹部分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在用詞上往往與現代漢語不同。其中有來自古籍的句子,有從古代文章中壓縮出來的短語,也有來自人們口中的成語。有些意思可以從字面上理解,有些不可以,尤其是典故。如“汗牛充棟”、“臥虎藏龍”、“卷土重來”、“草木皆兵”等在漢語成語中占有壹定比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很多,這也是漢語的壹大特色。
成語是現成的詞,和成語、諺語類似,但也略有不同。最重要的壹點是,成語、諺語是口語,成語多是書面語,屬於文學性質。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上的字是不能隨意改動的,而成語和諺語總是松散的,或多或少不局限於四個字。比如“快刀斬亂麻”、“盡力而為”、“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些都是常用的成語;“百物中的眼見為實”、“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日久見人心”,這些都是壹些經驗性的言論,代表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的範疇。成語不同於成語和諺語。
大多數成語都有壹定的來源。比如“史密斯”出自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自嚴策,“畫蛇添足”出自齊策,“刻舟求劍”出自呂春秋查晉,“矛盾”出自諸事不順。比如《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沈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自《金淑苻堅記》,《壹石二鳥》出自《北史》盛,《滿蜜腹劍》出自《唐·李樹福臨傳》。至於古書的截取,更常見的是作為四字成語。比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提綱若有條不紊》《舉壹反三》取自《論語》《不取壹隅,不復有》《傷逝》取自《左傳》十三年成功學。“奴顏婢膝”出自晉代葛洪《抱樸子通訊》,“以嶽氏獨者為不茍言笑之拙,以奴顏婢膝之人為現世認識”,“胸有成竹”出自宋代蘇軾《寫景畫谷與艷竹》。等等,不勝枚舉。還有很多人用古文造句。比如“憂思”出自《詩經》,“外強中幹”出自《左傳》的《Xi公十五年》,“待功”出自《孫子兵法》,“刨根問底”出自蘇軾的《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波的《滕王閣序》。
人們口中經常使用的壹些四字成語也可以歸為成語。如“咬文嚼字”、“拖拖拉拉”、“順從陰”、“不三不四”、“直言不諱”等與成語結構相同。還有壹些成語是通過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比如《炒作》《爆炸》《不可思議》《必經之路》。
成語壹般是四字格,不算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壹般用四字格,這與漢語本身的句法結構和古漢語的單音詞有關。
成語是表達壹般概念的固定短語或句子,大多由四個字組成。比如“空中樓閣”、“有名”、“照妳”、“五彩繽紛”、“喜氣洋洋”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個字的成語,如“敲門”、“莫須有”、“想當然”,多於四個字的成語,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有心無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都占成語。
【編輯本段】成語和專有名詞
成語在某些方面類似於專有名詞、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詞組成的常用短語。比如專有名詞、科學術語都是固定詞組;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僅是固定的短語或句子,還具有類似成語的意義。四個字組成的普通詞組比較簡潔,形式和大部分成語壹樣,比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但這些都不是成語。搞清楚成語和專名、科學術語的區別,有助於我們確定什麽是成語,什麽不是。現在我簡單說明壹下這方面。成語和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是由幾個詞組成的固定詞組,但專名表達的是特定的概念。比如“李莊小學”只是壹個學校的特有名稱(當然也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壹個公社的特有名稱。成語表達壹般概念。例如,成語“分崩離析”可以用來形容壹朵失敗的花,壹支失敗的軍隊或分散的人群。另壹個例子是成語“津津有味”,可以用來形容任何人對某事特別感興趣。
【編輯本段】成語和科學術語
成語不同於科學術語:科學術語代表的是科學概念,而不是壹般概念。比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等科學術語,雖然都是由幾個詞組成的固定詞組,但都不是成語。
[編輯本段]成語和諺語
習語不同於諺語:諺語大多是句子而不是短語。諺語在人們的口語中經常使用,但在文章中使用較少。諺語往往帶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像成語那樣帶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如成語整齊。比如“坐山觀虎鬥”“烏鴉黑如鴉”之類的諺語就不那麽工整了。當然,如果這些諺語壹定要叫成語的話,也可以勉強。
[編輯本段]成語和歇後語
成語不同於歇後語:歇後語是壹個固定的句子,必須由兩部分組成,第壹部分是對事物的比喻,第二部分是正面的解釋。為了得到生動、形象、具體的表達效果,還可以像成語壹樣引用歇後語。比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狗和老鼠亂來”和“泥菩薩越洗臉,越難看”。“‘蜜餞黃連先甜後苦’這幾個字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編輯本段】成語和語錄
成語不同於語錄:古代著作中有個別的句子,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追根究底”(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經常被人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是,舉個例子,“千帆從沈船邊經過,萬木春在病樹前面。”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兩首詩。這兩句詩人們不常使用,但在文章中偶爾引用。所以這類句子應該叫“語錄”,而不是作為成語。
【編輯本段】成語和短語
成語不同於普通的四個字組成的詞組,因為大部分都是四個字組成的,所以有些人往往把普通的四個字組成的詞組,尤其是文言色彩很濃的詞組,當成成語。需要指出的是,每當壹個短語中的詞可以互換時,都應視為壹個普通短語。比如“根本改變”這個短語,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改成“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巨大改變”。再比如“密切合作”這個短語,可以改成“密切合作”和“揮霍”,可以改成“揮霍”或“揮霍”。這些詞組改了之後,不影響內容,讓人覺得很貼切。像這樣可以自由變化的短語都是普通短語。
至於成語,它們是壹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是不能被其他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代替的。比如成語“虎口余生”,不能改成“狼口余生”或者“虎口余生”。再比如:“任何殖民主義者無論如何振振有詞地談論和平,都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性”。在這句話裏,不僅不能把“關於和平的說辭”改成“關於和平的說辭”或“關於和平的說辭”,而且還很不情願改成“關於和平的說辭”。
成語和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區別似乎相當明顯。壹般來說,成語和引語、常用短語和諺語的區別是清楚的,但有些不容易區分。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詞組或相當固定的詞組是介於成語和諺語、語錄或普通詞組之間的,沒有必要去劃分。比如“壹文不值”可以認為是壹個常用語,因為不勉強改成“壹文不值”、“不值錢”或者“不值錢”。不過,這個短語畢竟比較固定,很像成語,把它當成成語也沒問題。再比如“路漫漫其修遠兮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必把它當成成語或諺語。
/view/2990.htm?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