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原意是指水隔壹條河,水面狹窄,容易渡河。後來往往是指江河湖海不足以限制人的交往。現在多用來形容兩國的交流。雖然兩岸隔江隔海,但不足以成為交流的障礙。
“壹衣帶水”的由來出自《南史·陳紀下》:“隋文帝說,臣子射高炯,說:‘我是百姓之父母,只壹衣帶水,怎能不保全性命?“這意味著水像皮帶壹樣窄。雖然隔著江、湖、海,但距離還不夠遠,不足以成為交流的障礙。這裏的“水”原指長江。
歷史典故隋文帝隋文帝取代北周成為皇帝,建立隋朝。隋文帝有誌於統壹中國,在北方實行了壹系列富庶強兵的政策,大大增強了他的國力。當時,陳朝末年長江南岸的統治者陳,生活放蕩,不關心國家大事。他雖然知道文帝有意征伐,但憑借的是長江天險,並沒有放在心上。
有壹次,隋文帝向臣子高炯詢問滅陳的計劃。高炯回答說:“江南的莊稼比江北的熟得早。當我們威脅要在他們的收獲季節出兵時,他們肯定會放棄農時,派兵防守;當他們準備好的時候,我們停止派遣軍隊。來這裏幾次,他們也不會相信。在他們沒有準備的時候,我們會突然派兵渡河,打他們壹個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糧食不像我們北方那樣儲存在地窖裏,而是儲存在用毛和竹子搭建的倉庫裏。我們可以偷偷派人去放火。如果燒上幾年,陳朝的財力會大大削弱,滅之也就容易多了。”
隋文帝采納了高炯的計劃,經過七年的準備,於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陳。臨行前,他對高炯說:“我是全世界人民的父母。難道因為壹條窄窄的長江像壹條衣服帶壹樣的阻隔,我就救不了那裏的人了嗎?”隋文帝誌在必得,派晉王楊光為元帥,率領50萬大軍渡江南下,向陳朝都城建康發起猛烈進攻,不久就攻占了建康,攻占了陳後主,滅了陳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