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收集10個有意義又不太復雜的成語故事,給5歲孩子聽的
1.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麽大的壹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壹口廢井裏住著壹只青蛙。有壹天,青蛙在井邊碰上了壹只從海裏來的大龜。 青蛙就對海龜誇口說: “妳看,我住在這裏多快樂!有時高興了,就在井欄邊跳躍壹陣;疲倦了,就回到井裏,睡在磚洞邊壹回。或者只留出頭和嘴巴,安安靜靜地把全身泡在水裏:或者在軟綿綿的泥漿裏散壹回步,也很舒適。看看那些蝦和蝌蝦,誰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這個井裏的主人,在這井裏極自由自在,妳為什麽不常到井裏來遊賞呢!” 那海龜聽了青蛙的話,倒真想進去看看。但它的左腳還沒有整個伸進去,右腳就已經絆住了。它連忙後退了兩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訴青蛙說: “妳看過海嗎?海的廣大,哪止千裏;海的深度,哪只千來丈。古時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裏的水,並不漲了多少;後來,八年裏有七年大早,海裏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可見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的。住在那樣的大海裏,才是真的快樂呢!” 井蛙聽了海龜的壹番話,吃驚地呆在那裏,再沒有話可說了。
2. 讓梨推棗:小兒推讓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愛。
南北朝時期,王泰幼年時,祖母給他們分棗子和栗子,他不去參與爭搶而是等他們拿完後自己再吃剩下的。漢朝時期的孔融4歲他與兄弟吃梨時,他從不挑大梨吃,而是把大梨讓給大人們吃,家人都誇他很懂事。
3. 精衛填海: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誌報復。後比喻意誌堅決,不畏艱難。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麽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仆,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麽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壹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壹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壹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妳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麽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妳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裏。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妳是什麽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麽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妳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妳掛到樹上曬幹。”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妳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閑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壹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壹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遊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遊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妳撿了便宜,今天妳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妳。”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麽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紮,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壹只紅爪白嘴的小鳥,立誌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並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4. 打草驚蛇: 比喻由於行動不慎而使對方有了覺察與防範。
唐朝的時候,有壹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壹天,有人遞了壹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壹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壹模壹樣。王魯壹邊看著狀紙,壹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麽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妳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裏面的蛇壹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壹跳了!
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5。 鑿壁借光: 在墻上鑿壹小孔,借鄰居的燈光讀書。形容家貧刻苦讀書
西漢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為藏書很多的文不識家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土墻上鑿壹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6。 聞雞起舞: 形容有誌報國之士奮發圖強;也比喻抓緊時間不懈努力。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壹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壹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壹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幹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壹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 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7。 狐假虎威: 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憑借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麽。當時,有壹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壹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壹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壹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妳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妳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壹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壹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麽,難道妳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麽妳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於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壹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壹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8.欲速不達: 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從前有個農夫挑壹擔桔子進城,天快黑了,他怕趕不到城門關閉前到達,心裏十分著急,問對面來人能不能趕到。來人說慢慢走就到了,他壹氣就加快腳步,不料他壹不小心就摔了壹跤,桔子掉了壹地,他只好去撿,結果天黑了還是沒有進城。
9. 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壹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麽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壹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壹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壹聲巨響,把他嚇了壹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鐘嗎?他心裏壹急,身子壹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麽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鐘來,壹下壹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10.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裏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壹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壹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沈著。
11. 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壹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麽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壹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壹只兔子,不偏不倚,壹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壹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壹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② 從5歲孩子開始喜歡成語故事說起
愚公移山,狐假虎威,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坐井觀天,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專盲人摸象,畫蛇屬添足。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壹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壹個成語的背後都有壹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壹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成語故事,把成語轉換成故事,吸引了幼兒的興趣,同時,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又認識了字,大壹點的孩子能大體理解故事的內容。
③ 孟子有關的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壹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壹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壹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壹會兒鞠躬歡迎客人、壹會兒招待客人、壹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壹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④ 適合四至五歲兒童成語故事
狐假虎威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壹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壹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壹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妳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妳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壹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壹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麽,難道妳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麽妳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後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壹些心驚膽戰,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壹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