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兀術·諸葛恪傳》(kè):“然才名少,異多。辯論應該是及時的,而且是正確的。”權見之驚奇,與金曰:‘藍田生玉,真不虛此行。’”(裴松之引《姜表列傳》)
三國時,東吳有壹位將軍,名叫諸葛瑾,名叫玉子,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有個兒子叫諸葛恪。這個孩子長得很胖,但他非常聰明,口齒伶俐,思維敏捷。
壹天中午,孫權邀請了壹群朋友到他家。諸葛瑾帶著兒子諸葛恪壹起去吃飯。三杯酒下肚,孫權看了看諸葛瑾,發現他的臉很長,和驢子的臉差不多。孫權想和諸葛瑾開個玩笑。於是,他命令手下人牽來壹頭驢,用筆寫下四個大字——“諸葛玉子”,讓人把寫好的紙條貼在驢的長臉上,用來取笑諸葛瑾。朋友見面,哄堂大笑。諸葛瑾很尷尬,但也不便說什麽。
諸葛恪見此情景,知道父親有點不高興,便走到孫權的座位上跪拜。"對不起,我可以在妳的便條上加兩個字嗎?"孫權摸了摸腦袋,欣然答應。於是諸葛恪起身,拿起壹支筆,在“諸葛玉子”二字後加了“驢”字,紙條上的字就變成了“諸葛玉子的驢”。人們都點頭稱贊,但孫權沒想到小諸葛恪這麽聰明。他驚呼:“這個兒子不可小覷!”
後來,孫權每次遇到諸葛恪,都會握著他的小手說話。有壹次,諸葛瑾帶著兒子諸葛恪散步。孫權正巧路過,看見他們父子,便停下腳步,俯下身來問諸葛恪:“諸葛恪,妳看誰比妳叔叔諸葛亮厲害?”
諸葛恪脫口而出:“我覺得我爸爸更好。”
“哦,為什麽這麽說?人家可以說妳大爺有心機,無人可比。”
諸葛恪仰著臉說:“叔父雖有妙計,卻不知侍奉賢明之主。我父親在這方面比他強。”
孫權聽了,不禁對這個小諸葛恪刮目相看。他曾對諸葛瑾說:“人們都說藍田生美玉,名門生賢。真是名不虛傳啊!”
“藍田生玉”這個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藍田,現在在陜西省Xi市,以盛產玉石而聞名。現在人們用“藍田生玉”比喻賢惠的父母養育出優秀的子女,也比喻名師出高徒。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賢惠有才華的父母和老師,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他們。俗話說“藍田出玉,滄海出珍珠”,我們要努力成為像他們壹樣的德才兼備的人。
——本文選自《中國老故事:成語故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寫得接近母語)。
從夏商周五帝到唐宋元明清,在明確的歷史朝代背景下精心挑選了300多個成語。
100多幅生動精美的手繪插畫;
5-8歲親子閱讀,優秀親子閱讀;
8歲以上獨立閱讀,所有生詞都難發音;
《接近母語》的團隊對其進行了精心的整理和創作,用優美流暢的現代母語進行了重述,用現代價值觀進行了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