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壹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壹個成語的背後都有壹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兩敗俱傷成語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1

 戰國時期,韓國和魏國兩國交戰,相互攻打了壹年多未分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幹涉。他向大臣們征求意見,大臣們眾說紛紜,有的說出兵對秦國有利,有的說出兵於秦不利。秦惠王聽了難以決斷。正好,楚國的陳軫出使秦國。陳軫是位遊說之士,曾與現為秦國相國的張儀同為秦惠王做事。秦惠王知道陳軫也是足智多謀的人物,便請他幫助定個計策。

 陳軫便向秦惠王講了個卞莊子刺虎的故事。

 “有壹次,卞莊子(或作館莊子,即旅舍中名莊子者。)看見兩只虎正撕咬壹頭牛,想拔劍去刺虎。旅店的夥計勸阻他:‘這兩只虎正在吃牛,吃得香必定要爭食,爭著爭著就必然相鬥,相鬥的結果,必然是大虎受傷,小虎被鬥死。那時,妳去刺那只受傷的虎,壹舉就有殺死兩只虎的威名了。’卞莊子聽了覺得很對,就站著等虎鬥。不壹會兒,兩只虎果然鬥了起來,真的是小虎死了,大虎也被咬得傷痕累累。莊子舉劍向那只負傷的大虎刺去,壹舉便立下了滅掉雙虎的功勞。”

 陳軫講完故事,接著說:“今天,韓、魏兩國已交戰了壹年多,將來必定是小國被滅,大國也傷了元氣。那時討伐那力量已削弱了的大國,壹舉就贏了兩國。這就像莊子刺虎壹樣啊!”

 秦惠王聽了大為贊賞,終於決定暫不出兵,坐山觀虎鬥。

 後人便從這個故事中引出成語“兩敗俱傷”,來比喻鬥爭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

 從這個故事裏,另外引申出成語“兩虎相鬥,必有壹傷”,用來比喻兩雄相爭,必定有壹方力量將受到削弱。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2

 戰國的時候,有壹個名叫淳於的人,他很聰明,遇事總是能想出很多好辦法,講話也很幽默。

 當他知道齊宣王正在召集兵馬準備去攻打魏國時,就去晉見齊宣王,想要勸說他不要去攻打魏國。

 他給齊宣王說了壹個關於韓子盧和東郭逡[qūn]的故事。據說。韓子盧是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最有名的狡兔。有壹天,韓子盧追趕東郭逡,想要把他捉來吃了,東郭逡在前面拼命地逃,韓子盧在後面拼命地追。追了很久,結果他們兩個都跑得沒有力氣不能動彈,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路過,毫不費力就把他們兩個壹齊帶回家煮了吃掉。

 齊宣王壹聽,說道,我不明白妳說的這個故事和我現在去攻打魏國有什麽關系,淳於說道:“大王現在去攻打魏國,在短期內是不可能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會弄得百姓貧窮,錢財盡失,兩敗俱傷,不僅老百姓,吃苦國家,兵力也會大大受到損傷,如果到時秦國和楚國趁機攻打我們,不就是讓他們有壹並吞掉齊國和魏國的機會了嗎。”齊宣王聽了淳於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了攻打魏國的計劃。

 兩敗俱傷,形容兩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鬥,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

 小朋友,淳於巧妙地用獵犬和狡兔的故事,成功地說服了齊宣王,避免了壹場戰爭。當我們遇到事情也要多思考,千萬不能為了壹點小事,就沖動地與人爭鬥,搞得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3

 戰國的時候,有壹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於,他知道齊宣王正準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qūn]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壹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壹只在前面拼命的逃,壹只在後面拼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

 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兩個壹齊帶回家煮了吃掉。”

 齊宣王壹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麽關系呀?”

 淳於:"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壹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壹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壹並吞掉齊國和魏國嗎?"齊宣王聽了淳於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

 後來,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鬥,不但誰也沒贏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4

 戰國時期,有壹個叫陳軫(zhěn)的人。

 他非常聰明,遇事總是能想出很多好辦法。

 有壹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國去。

 當時,韓、魏兩國互相攻打,打了壹年多,仍然沒有分出勝負。

 秦惠王打算出兵幹涉,可壹時也拿不定主意。

 秦惠王知道陳軫很有見識,便向他請教。

 於是,陳軫講了卞(biàn)莊子刺虎的故事。

 從前,有壹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只老虎正要咬壹頭牛,卞莊子見了,馬上拔出劍來,想沖過去與老虎搏鬥。

 旁邊的人勸他說:“這兩只老虎正在爭吃壹頭牛,爭著爭著就會互相撕咬,結果壹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會受傷。

 到那時,妳再去刺殺那只受了傷的,壹下子就把兩只老虎都解決了。

 ”卞莊子覺得這個人講得很有道理,就遠遠地看著那兩只老虎。

 不壹會兒,兩只老虎果然互相打鬥起來,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傷。

 這時,卞莊子沖上去,刺死了受傷的大老虎,壹下子就把兩只老虎都消滅了。

 陳軫講完了這個故事,然後對秦惠王說:“現在韓、魏兩國長期戰爭,最後必然是弱國滅亡,強國受到很大的打擊。

 到時候如果您乘機把遭到削弱的強國打垮,不就壹下子滅掉了兩國嗎?”秦惠王聽從了陳軫的意見,果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便以“兩敗俱傷”作為成語,比喻鬥爭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5

 1922年5月17日,剛在皇宮安裝了電話的廢帝溥儀,心血來潮,翻著電話本,到處給人打電話玩。他想起了他的洋老師莊士敦跟他提起的“白話文運動”的領袖胡適,想聽聽這個人“用什麽調兒說話”,便撥通了胡適家的電話。接電話的正是胡適本人。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了當時他們通話的情景:

 “妳是胡博士啊?好極了,妳猜我是誰?”

 “您是誰啊?怎麽我聽不出來呢?”

 “哈哈,甭猜啦,我說吧,我是宣統啊!”

 “宣統……是皇上?”

 “對啦,我是皇上。妳說話我聽見了,我還不知道妳是什麽樣兒。妳有空到宮裏來,叫我瞅瞅吧。”

 對這件事,胡適在日記中也有記載:“今天清室宣統帝打電話來,邀我明天去談談,我因為明天不得閑,改約陰歷五月初二日(宮中逢二休息)去看他。”

 那年的陰歷五月初二,就是陽歷5月30日。在約定時間時,胡適很細心,他們選擇了宮中休息日見面。17歲的廢帝溥儀對胡適感興趣,是因為他對當時風靡壹時的白話詩有興趣,而胡適恰恰是提倡白話詩最有力的人。

 為了這次約見,胡適當天沒有上課。見面時,溥儀先起立,胡適行了鞠躬禮,然後就坐在了溥儀為他準備好的大方凳子上。當時,兩人聊了如何寫白話詩、如何出洋留學等問題。此外,溥儀還向胡適解釋說:“我們做錯了許多事,到這個地位,還要靡費民國許多錢,我心裏很不安。我本想謀獨立生活,故曾想辦壹個皇室財產清理處。但這件事有許多人反對,因為我壹獨立,有許多人就沒有依靠了。”對溥儀想獨立但又不能獨立的矛盾,胡適是很同情的。談話最後,當溥儀抱怨許多新書找不到時,胡適還答應幫他找書。聊了20分鐘之後,胡適告辭。

 新文化的思想領袖與舊制度的帝王見面之後,輿論方面對兩人都不買賬。這似乎是壹次兩敗俱傷的拜訪。壹方面,忠誠於清朝的遺老對溥儀不滿意。對此,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說:“他(胡適)走了之後,我再沒費心去想這些。沒想到王公大臣們,特別是師傅們,聽說我和這個‘新人物’私自見了面,就像炸了油鍋似的背地吵鬧起來了。”另外壹方面,那些喜歡胡適並將他視為“新文化運動”領袖的青年人對他也很不滿意。壹時之間,許多報紙紛紛以“胡適為帝王師”“胡適要求免跪拜”為標題來報道此事。

 壹個權力已經被關進籠子裏的君王,充其量也就是壹個榮譽性的特殊公民而已,本沒什麽大不了。但在當時剛剛廢除帝制的年代裏,許多人還是認為胡適有做帝王師的念頭,這就使那些原本崇拜胡適的激進青年對他大失所望。這個引起風波的插曲,恰恰反證了時人心底帝制思想的殘留。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6

 有位老人死後留下了十七只駱駝及壹張遺囑給他的三個兒子。依照遺囑的劃分,老大可以得到壹半數量的駱駝,老二則是三分之壹,老三則是九分之壹。這下子問題來了,十七只駱駝是不能整除於二、三或是九,勢必要將兩只駱駝宰了分屍才可以。但是死駱駝又不值錢,三兄弟為了這問題大傷腦筋,甚至鬧得兄弟鬩墻,最後沒有辦法,只好請族長裁示。

 族長了解情況後,笑咪咪地表示,為了要讓兄弟們和睦相處,決定再送他們壹只駱駝,以湊成十八只。這樣子,老大就得了九只駱駝,老二、老三則分別拿到六只和兩只。有趣的是,三兄弟的駱駝加起來還是十七只,多的那壹只,仍舊完璧歸趙地回到族長手中。

 不少數學參考書或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書籍都收錄了這則故事,實際上,它不僅僅是個數學題目而已,其中還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也上演類似的戲碼。

 演講名嘴也是教育部常委何進財先生,在他的身上就發生了壹段有趣的故事。原來何先生的老家在嘉義新港,如果從臺北坐火車回嘉義的話,還要再另外花兩百元坐計程車才回得了家。有壹次何先生又坐火車返鄉,在上計程車的'時候突然想到,壹人搭車也是兩百,三個人坐也是這個價錢,何不再找兩位鄉親免費讓他們坐上壹程呢?果然稍微詢問之下,找到兩位壹同坐車回新港。

 在返鄉的路上,三個人難免寒喧客套,壹聊之下,才發現何先生在中央政府任職,素為鄉人所敬重。此時原先免費搭便車的兩位鄉親齊聲說道:「何桑,剛才不認識妳,所以讓妳出錢請我們,現在已經認識妳了,就讓我出錢請妳吧!」何先生連忙搖手謙讓,三個人都搶著要出錢。

 這時候計程車司機說話了:「各位鄉親,我也是新港人,這樣好了,妳們每人各出壹百,也都比單獨壹個人坐車省壹百,也讓我多拿壹百,這樣子每個人都賺壹百元!」在滿車歡笑中,大家壹致同意。

 其實解決問題有許多方法,只是在充滿競爭壓力的現代社會裏,我們就太習慣使用「減法」思考,意圖尋求勝負分明的結果,到最後往往以兩敗俱傷收場。

 也許我們該多多學習「加法」思考,不要追求零和遊戲中必有輸贏的目標,彼此多付出壹點,營造雙贏的場面,豈不是皆大歡喜嗎?

 「舅舅」看書的時候,小外甥拿著類似腦筋急轉彎的書籍到我的身旁,「我問妳喔……有個人拿著十公尺長的竹竿要進門,門高二公尺,寬壹公尺,那竹竿要鋸幾段才進得去?」十除以二,「五段!」我頭也不擡地繼續看書。

 「啊!舅舅好笨喔!竹竿直直的就進得去啦…」小外甥發現新大陸似地邊歡呼邊跑去告訴姐姐。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7

 戰國時期,韓魏兩國交兵壹年有余仍然不分勝負。秦惠文王想參戰但舉棋不定不知要打誰。這時楚國的使臣陳軫來訪,秦惠文王去征求他的看法。陳軫給秦惠文王講了這樣壹個故事:從前有兩個人,壹個叫卞莊子,另壹個是管與。有壹次他們去打獵的時候看見兩只老虎正在爭壹頭牛吃,卞莊子想拔劍去刺老虎。

 管與對他說:“兩只虎爭壹頭牛,肯定會在吃的時候打起來,因為它們想吃好也想吃飽,弱虎肯定會被強虎咬死,強虎也會被咬傷。到那時妳再對付那只受傷的老虎,就可以很輕松的獲得壹劍殺二虎的威名了!”卞莊子聽了以後恍然大悟,於是躲在石頭後面觀看兩虎相鬥。過了壹會兒,弱的那只虎被咬死,另壹虎也受了重傷。卞莊子這時從山後沖上來,只壹劍便刺死了那只剩下的老虎。陳軫講完故事後接著說:“韓魏兩國交戰最後必然有壹國會被消滅,另壹國也損失慘重陷入危如累卵的境地,到了那時候您再出兵快刀斬亂麻攻打剩下的那壹國,妳認為怎麽樣呢?”秦惠文王聽完以後茅塞頓開,便決定讓韓魏兩國繼續交戰,靜待觀察,隨機應變。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8

 戰國的時候,有壹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於,他知道齊宣王正準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壹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壹只在前面拼命的逃,壹只在後面拼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兩個壹齊帶回家煮了吃掉。」齊宣王壹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麽關系呀?」淳於:「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壹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壹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壹並吞掉齊國和魏國嗎?」齊宣王聽了淳於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

 後來,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鬥,不但誰也沒贏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9

 戰國時期,韓魏兩國交戰壹年有余,但仍分不出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幹涉這件事,於是召集群臣征求意見。大臣們眾說紛紜,秦惠王壹時難以決斷。楚國的陳軫便給秦惠王講了個卞莊子刺虎的故事:“壹次,卞莊子看見兩只老虎在撕咬壹頭牛,就想拔劍刺它們。旅店中的夥計勸阻他說:‘現在這兩只老虎正在吃牛肉,吃得香時壹定會為食物爭鬥起來。相鬥之後,必有死傷,那時再刺那只受傷的老虎,這樣妳就有殺死兩只老虎的結果了。’卞莊子覺得他說得很對,便停手靜觀事態發展。結果,果然如店夥計所說,於是卞莊子壹下殺死了兩只老虎。”

 陳軫其實是以兩只老虎來比喻韓、魏兩國,建議秦國等韓、魏元氣大傷之後,再出兵,那樣就會像卞莊子刺虎壹樣,得到最後的勝利。秦惠王聽後對陳軫大加贊賞,並采取了他的建議,決定暫時按兵不動,待時機成熟後再出兵。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10

 韓國和魏國打仗,打了壹年多,雙方都不能取勝,秦惠王想趁機插手,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國的謀士陳軫來到秦國,秦王便向他請教。陳軫便給秦王講了個故事:有個卞莊子,住在旅館裏。壹天,他聽說附近的山裏來了兩只老虎,正在吃壹條牛,就想拔劍出去。旅館的夥計趕忙制止他說:“現在先不要急著去打,兩只老虎吃來吃去,必然會發生爭鬥,等到它們互相咬傷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嗎?而且還可以得到打死兩只老虎的好名聲哩!”

 卞莊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處監視著。果真沒多久,兩只老虎就廝打起來,打來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傷。這時卞莊子沖出去,很輕易就砍死了受傷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雙虎的名聲。

 陳軫講完了故事說:“大王,現在韓魏相攻不正是兩虎相鬥麽!您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去插手,就與卞莊子打虎壹個樣了。”

 秦王果然按照陳軫的話去做,在韓魏戰爭中,秦國壹直沒去插手。直到兩國被長期的戰爭拖得精疲力盡,秦國才開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

 “兩敗俱傷”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兩”指鬥爭中的兩方;“俱”是都的意思。這個成語是指爭鬥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破壞,誰也沒得到好處。由這個故事還引出了成語“坐山觀虎鬥”,它用來比喻在雙方相互爭鬥中,第三者暫時采取旁觀的態度。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11

 從前有兩個人,壹個叫管莊子,另壹個是管與。有壹次打獵的時候,他們看見兩只老虎為了搶人肉吃而打起來,管莊子迫不及待想殺了那兩只老虎,管與馬上阻止他,還說:“老虎很喜歡吃人肉,人肉可以說是它們的美食,現在兩只老虎都搶著吃人肉,壹定會爭得妳死我活,力氣比較小的那只肯定會被比較強的那只打死。

 最後,比較強的那只也壹定會傷痕累累。等到那時候,我們不用花什麽力氣就可以把兩只老虎都打死,這不是做了壹件事就能獲得雙倍好處嗎?”果然,兩個人很輕松地就把兩只老虎抓住了。

兩敗俱傷成語故事 篇12

 春秋時期,魯國的壹座山上忽然出現了兩只老虎,嚇得當地百姓幾乎不敢出門,更不要說上山了。老虎的存在嚴重影響到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為此官府組織了幾次狩獵,可惜都沒能制服那兩只老虎。過了壹段時間,當地壹位名叫卞莊子的青年,和自己旁邊旅店的壹個夥計,兩人集結了壹幫人,拿著刀劍棍棒,要上山打老虎,準備為民除害。

 壹行人全都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沒走多長時間就到了山頂。大家分散開來,四處尋找害人的老虎。突然,幾聲短促的虎嘯,將整個山林都震動了。大家集結到壹起,在壹個開闊的山坳裏,看到壹大壹小兩只吊睛白額老虎正在怒目相視,壹副將要決鬥的架勢。老虎的旁邊還橫臥著壹頭牛,壹動也不動,顯然已經被老虎咬死了。

 卞莊子從腰間拔下刀,握在手裏,悄悄地向前走,剛要沖上去,就被旅店夥計制止了。卞莊子不滿地說:“為什麽不讓我去抓那兩只老虎?”旅店夥計不緊不慢地說:“不要著急,現在這兩只老虎很顯然都想得到那頭牛,所以壹會兒勢必會發生爭鬥。俗話說‘兩虎相爭,必有壹傷’,照現在的情形來看,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小老虎被咬死,大老虎受傷。我們何不等到它們鬥到兩敗俱傷,可以輕而易舉地壹次消滅兩只老虎,這難道不是壹舉兩得的事情嗎?”

 卞莊子聽完旅店夥計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不住地點頭,稱贊他聰明。壹行人藏在壹棵大樹後面靜靜地等待,果然,沒過多久,兩只老虎就打了起來。妳撲我剪、妳踢我咬,只壹袋煙的工夫,大老虎就咬死了小老虎,同時自己也受了重傷,有氣無力地躺在地上喘粗氣。

 卞莊子瞅準時機,帶人沖下山坳,三下兩下就打死了大老虎。卞莊子叫村裏人擡著兩只死老虎,高高興興地回村子去了,從此全村人再也不用受到老虎的威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