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脛而走”很形象有趣,我先說說“脛”和“走”兩個字,“脛”字在粵語和普通話中,都讀作“徑”,是小腿的意思;“走”字當然人人會讀,它在古代的詞義是“跑”,這壹點,香港人很易理解,但是,說普通話的人有時理解不準確。“脛”和“走”壹搭配,實在妙得很,要想跑當然必用腿,可是“不脛而走”卻沒腿而跑了。
這個成語常比喻不經過宣傳、推廣、甚至基本沒有誌張、消息卻很快地傳播開了。比如說,“百貨公司並沒登廣告而特價清貨,消息卻不脛而走,離開門營業還有好幾個小時,就已經排起了搶購的人龍。”“那本書實在很暢銷,壹傳十,十傳百,消息不脛而走,現在竟然脫銷了!”
“不脛而走”有時被寫錯,我見過把“脛”寫成“徑”、“經”、“頸”的不同錯例。如果大家明白只有“脛”是腿的意思,意指無腿而跑,是飛快傳播開的含義,其他幾個字雖然音近,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了,當可避免錯寫誤寫。
寫成“不脛而走”的話,“徑”是小路之意,解成“沒有路也跑了”勉強說通,但已違反了原成語約定俗成,更乏無腿而跑的深刻生動。如果寫成“不經而走”,則連勉強講通也不存在了。倘若寫成“不頸而走”,“頸”是脖子,即頸部;沒有頸部而到處跑,這無頭鬼不把人嚇死嗎?
歡迎來稿
☆小學語文欄目征稿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