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記過去,未來的老師不會忘記過去,未來的老師:老師:吸取教訓。記住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作為今後工作的參考。
來源: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同義詞:前車之鑒,後車之鑒。
反義詞:失去傷疤忘了痛。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故事告訴我們,春秋末年,晉國的權力落到了智、趙、魏、韓思清手中,晉實際上是出去做傀儡了。公元前458年(戰國時期),派使者請求齊國和魯國出兵討伐四清。四清得到消息,派兵攻打晉定公。無法抵抗,丁公被迫逃離,死在路上。
公元前452年,金死後,立宗室為國君,史稱金哀公。知青智伯獨攬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大臣。其他三清、魏和韓康都不敢和他叫板。智伯分別向魏和韓康子要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讓土地時,遭到了嚴厲的拒絕。智伯非常生氣,立刻派人命令魏和韓康子派兵和他壹起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擊他,所以他忙著和謀士張萌談話。張萌建議去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抵抗。在晉陽,趙襄子發現很少有能打仗的武器。張萌邊談邊勸道:“這裏的柵欄是壹尺多高的木頭做的,廟裏的柱子是銅做的。這些都是制作武器的好材料。”智伯帶領魏漢攻打晉陽,但是智伯打不贏,因為魏漢不願意為智伯賣命。
晉陽被智伯水淹,被圍困三年。因為地上有水,老百姓就在樹上搭棚子住,城裏的糧食也快吃完了。許多人因為寒冷和饑餓而生病,他們的士氣開始動搖。有壹天,遇見,說:“魏、韓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要向他們說明他們的利益,並動員他們背叛趙,壹起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壹再感謝他。
當晚,談好潛入魏與韓嬰,說服魏與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伯的地盤。到了約定的日子,趙、魏、韓聯合進攻,殺了智君逃跑,智伯被俘。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足鼎立的局面。
壹天,張萌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萌說:“妳要的是報答我的付出,我要的是治國的道理。正是因為我的巨大貢獻,我的名聲甚至會超過妳,我才決定離開。歷史上沒有君主和大臣權力相同,總是相處融洽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讓我走吧。”趙襄子不得不遺憾地同意。張萌談到辭去官職,歸還封地,隱居在負家山,在那裏安度晚年。
後人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話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為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備將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