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孫臏有關的成語故事
孫臏是壹個軍事奇才,自由勤奮好學,聰明靈敏。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與孫臏有關的成語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與孫臏的成語故事 篇1
孫臏的故事壹《求學》
孫臏小時候聰明厚道,再加上學習勤
奮刻苦,老師鬼谷子十分器重他。壹天,
鬼谷子對眾弟子說:“我夜間討厭聽到老鼠的聲音,妳們輪流值班,替我驅趕老鼠。”時間壹長,徒弟們都開始偷懶,唯有孫臏始終壹絲不茍地為老師值夜。鬼谷子看在眼裏,喜在心頭。壹天夜裏,又輪到孫臏值班了,鬼谷子將他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壹卷文書,對他說:“這是妳的祖先孫武留下的《孫子兵法》十三篇,都交給妳了。”於是,孫臏日夜研習,三日之後就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谷子又驚又喜,感嘆道:“妳能如此用心,妳的祖先孫武先生後繼有人了!”
同學們,妳們正處於求學的年齡,壹定想和他壹樣幸運吧。但天才來自勤奮,智慧在於積累,妳們平時都是怎麽做的呢?
孫臏的故事二《鬥智》
孫臏初到魏國時,魏王想考察壹下他和龐涓誰本事大。壹次,魏王坐在寶座上,對孫臏和龐涓說:“妳們有什麽辦法讓我從寶座上下來嗎?”
龐涓說:“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來?”魏王說:“不行。”
孫臏說:“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沒有辦法讓大王下來的。不過,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卻有辦法讓大王坐上去。”
魏王聽了,就從座位上走了下來說:“我倒要看看妳有什麽辦法讓我坐上去。”
周圍的大臣壹時沒有反應過來,也都嘲笑孫臏不自量力,等著看他的洋相呢。這時候,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智慧連連稱贊,可龐涓卻更加嫉妒孫臏了。
孫臏的故事三《馬陵大捷》
作戰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派兵大舉進攻韓國。韓哀侯異常恐慌,派人星夜求救於齊。於是,齊宣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統兵數萬去救韓國。孫臏決定改變戰術,以計勝之。第二天,他讓軍士把為10萬人做飯用的鍋竈減為5萬人的,第三天減為3萬人的,以此迷惑魏軍。魏軍果然上當,將軍龐涓親率精銳騎兵,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的方向猛追不舍。齊軍在馬陵設伏,果然,魏軍在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敗。龐涓也死於亂軍之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妳知道在這個戰役中,孫臏使用了什麽計策嗎?
著書
孫臏幫助齊國打了很多勝仗,想歸隱山林。齊宣王和田忌苦苦挽留,都動搖不了他的決心。宣王只好把石閭之山封給了孫臏。孫臏隱居山中,開始了《孫臏兵法》的寫作。暑往寒來,幾年過去了,壹部珍貴的軍事著作——《孫臏兵法》誕生了,但孫臏也因積勞成疾而去世。《孫臏兵法》提出“富國”而“強兵”的國防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孫臏的故事(詳細版)
孫臏,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也是諸子百家中壹個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在我們這壹系列文章中。他與前面所寫的鬼谷子和孫武都有很深的聯系,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故事也早已為世人所耳熟能詳。
在孫武去世百余年後,在山東阿鄄之地(陽谷、鄄城),他的壹個後世子孫降生了。這孩子名叫孫臏(孫臏到底叫什麽名字,說法很多。有的說他本來就叫孫臏,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後世把他受的刑罰稱為臏刑。也有人說他原名叫賓或濱,但史書記載不詳。而在民間廟宇裏將他稱為孫伯靈),他將要繼承祖先的衣缽,將孫氏兵法發揚光大。孫臏少年時的家境孤苦貧困,唯壹擁有的就是自己的才華。他投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天分加上努力,很快就嶄露頭角。
孫臏有壹個師弟名叫龐涓。能力學識都遠遠不如孫臏。但生性奸猾口蜜腹劍。他早早地出山求官,成了魏惠王的將軍,深得寵信。龐涓名成利就後,將孫臏接到了魏國。
剛開始的時候。龐涓也許曾經想過借助孫臏的才能,讓自己的功名利祿更上層樓。但他很快就對孫臏的本領又忌又恨,既怕他終有壹日將奪了自己在魏國的風頭,也怕他去到別國後與自己為敵。便暗中誣孫臏以罪,對他施行了臏足(剜膝骨)、黥面(臉上刺紋)的酷刑,使他變成了壹個沒有自理能力的殘疾。由於遭到了臏刑,孫臏不得不隱居避世。
就在龐涓對孫臏失去警惕,認為他已經不可能再有什麽作為的時候,齊國的使臣來到了魏國都城大梁。孫臏抓住了這個機會。暗地裏去拜訪齊使。齊使對面前這個刑徒模樣的人刮目相看。冒著危險將他偷偷帶到了齊國。孫臏做了齊國將軍田忌的壹個門客。
田忌經常與齊國的諸位公子王孫們射獵賽馬卻屢次落敗。孫臏看到這個情形便對田忌說:“我有辦法讓妳獲勝。”於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此後。田忌對他更加佩服,將他鄭重推薦給了齊威王。孫臏闡述了自己的兵法見解,得到了齊威王的敬重。被尊以師禮。
公元前354年。原來魏國的屬國中山被趙國所占,魏惠王遂於這壹年派龐涓為大將。率領重兵前去攻打趙國。龐涓率領的魏國軍隊很快就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陷入危險的趙國便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威王便任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去救助趙國。
孫臏說:魏國攻打同為大國的趙。國內精兵必定盡出。守在魏國境內的軍隊必是老弱之師。我們不如直攻魏國國都大梁,定能輕易攻入城中。這樣壹來,原本攻打趙國的魏軍勢必要主動撤退,回師自救,邯鄲之圍就能輕易解除了。田忌依計行事,魏軍果然倉皇返國。齊軍又在魏軍必經的地方設下埋伏。以逸待勞,將魏軍打得壹敗塗地。
孫臏壹戰成名。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孫臏與龐涓之間的第壹次較量,以龐涓的潰敗告終。但這僅僅只是壹個開始。十來年後,師兄弟間的終極較量終於來到了。
這壹年(即公元342),龐涓率大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這壹次領兵前來救韓的。仍然是田忌與孫臏。齊軍也仍然是直奔魏國都城大梁而去。孫臏雖然重彈圍魏救趙的老調,龐涓卻也不得不隨之起舞,又匆匆撤離韓國回援大梁。
然而龐涓怎麽也沒料到。在同樣外表的悶葫蘆裏。孫臏這壹次裝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藥。
按照孫臏的計策。齊軍在魏境內甫與魏軍相遇,就立即後退。魏國的軍隊到了魏國本土。自然勇氣倍增。急迫了好幾天,卻總是追不上。但在齊軍每天的紮營之處,龐涓卻發現了壹個特別的現象:齊軍每天挖下的飯竈,總是比前壹天要少。第壹天是十萬人的竈。第二天就減為五萬人的竈,到第三天只剩了三萬人的竈了。龐涓據此認為,齊軍畏懼魏軍,逃兵不斷,已經喪失了鬥誌。實力不足掛齒了。於是龐涓留下人數眾多的步兵與軍需物資,只率少量騎兵追擊。
孫臏得到消息,知道龐涓中計,便在馬陵地方的狹道兩邊設下埋伏。弓箭手數以萬計,又將壹棵大樹的樹皮斫去,露出白色的木材,寫上“暮見火舉而俱發”壹行大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囑咐弓箭手們,晚上只要看見火光。就向火光亮處萬箭齊發。
這天晚上,龐涓所率的騎兵隊伍果然來到了馬陵。看到了那棵阻擋道路寫著字跡的大樹。由於天色已黑。龐涓看不清上面寫的究竟是什麽內容,就讓人點起火把來看。誰知還沒讀完全句,四周已經箭如雨下,魏軍頓時人呻馬嘶,壹片混亂。龐涓明白自己中了孫臏的計。敗局已定,不願再做俘虜遭到羞辱,終於被迫拔劍自刎,留下遺言說:“成全那小子的名聲了!”
齊軍此戰不但盡破魏國精銳,甚至連魏國太子申也成了齊國的俘虜。而孫臏不但為自己報了仇,也壹戰成名。顯揚天下。
遺憾的是,此後孫臏由於身體每況愈下,只能選擇隱退,從此專心著書。撰寫《孫臏兵法》傳世。著有《孫子兵法》的孫武被稱為孫子,著有《孫臏兵法》的孫臏就被稱為“齊孫子”了。
《孫臏兵法》大約在東漢末年失傳,此後壹千多年裏,這部令人神往的兵書就成了世間的傳說。直到公元1972年,它忽然在孫臏故裏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壹座西漢古墓中出現,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與孫臏的成語故事 篇21、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壹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壹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擡頭壹看,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妳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壹眼:“想不到妳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妳,我是說妳再同他賽壹次,我有辦法準能讓妳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妳是說另換壹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連壹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那還不是照樣得輸!”
孫臏胸有成竹地說:“妳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便站起來譏諷地說:“怎麽,莫非妳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壹次!”說著,“嘩啦”壹聲,把壹大堆銀錢倒在桌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壹看,心裏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擡來,另外又加了壹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那就開始吧!”
壹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壹局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壹局。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壹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壹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2、圍魏救趙
戰國時期,社會局面混亂不堪,各國都想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把眼光都投向了戰爭。戰爭得來的勝利最直截了當,比軟實力來得更快更穩,而且光明正大,不用拐彎抹角。
戰爭勝利後,百姓的房產也許就從壹處變為兩處,每年壹萬錢的收入也許就變成了三萬錢,今天養壹口人還成問題,興許明年生個二胎都不愁了。從發展中國家變為發達國家簡直是小菜壹碟,小康家庭的生活指日可待啊!
戰國七雄中,魏國勢力強大,如意算盤打得最響,於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小目標,在公元前354年,魏王就派自己的得力助手“龐涓”為將,指揮大軍包抄趙國都城——邯鄲。誰成想,平時看趙國弱不禁風,倒是挺能負隅頑抗的,戰守壹年有余,趙國依然沒投降,而魏國已經疲憊不堪。
趙國請第三方齊國支援,並許諾解圍後將中山相贈,齊王聽後頗為心動,於是馬上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雖說這到嘴的鴨子不能讓它飛了,但萬事開頭難,從哪裏開始著手呢?先得敲定軍事大方向。田忌是主帥,必得先定方針,他打算正面救援,直驅邯鄲。然而,孫臏上前說道:“當下,想要趟這趟渾水,必須想方設法讓魏國主動離開趙國,我有壹計能拆開這兩個冤家。魏國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實力大減,我們直接攻打魏國國都大梁,給他們來個措手不及,可成?”孫臏這話,壹言驚醒夢中人,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在這個歷史故事中,註定是個配角,得知消息,他未能穩住陣腳,反而心急如焚,如無頭蒼蠅壹般失了分寸。萬般無奈之下,龐涓只能命幾萬大軍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師自救才是當務之急。沒有國,哪有家啊!當初的小康家庭看來還是別想了!
男主孫臏早已料到魏國的下壹步棋,怎可如此輕易地放魏軍回師?他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下埋伏,當龐涓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打得魏軍丟盔棄甲,幾乎全軍覆沒。趙國之圍解了,齊國如願以償地坐收了漁翁之利,男主角孫臏在眾多的鮮花與掌聲中,成了耀眼的明星。
歷史上,把這種作戰方法叫做“圍魏救趙”。親耳聽孫臏獻計說法的只有田忌壹人,但這並不妨礙孫臏成為聞名天下的軍事奇才。後來,軍事家們都以孫臏為偶像,還把“圍魏救趙”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壹計。
3、增兵減竈
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韓國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孫臏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隊伍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裏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裏而與敵爭利只有壹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竈,過壹天設五萬個竈,再過壹天設三萬個竈。”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竈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壹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於是把壹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壹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鉆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魏軍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4、因勢利導
戰國時期,魏惠王看到商鞅把秦國變強大了起來,於是也學秦孝公的樣,想找壹個像商鞅那樣的人才。那時候,孫臏和龐涓是同學,拜軍事奇才鬼谷子為師,壹起學習兵法。當聽到魏國國君以優厚待遇招求天下賢才到魏國做將相時,龐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學藝的艱苦與寂寞,決定下山,謀求富貴。
龐涓的確有本領,不久便把魏國周圍的諸侯小國壹壹征服。宋、魯、衛、鄭的國君也紛紛來到魏朝賀,表示歸屬。不僅如此,龐涓還領兵打敗了當時很強大的齊國隊伍,這壹仗更提高了他的聲威與地位,龐涓開始自以為是、洋洋得意了。
後來,魏惠王也聽到孫臏的名聲,有壹次跟龐涓說起孫臏。龐涓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壹起在魏國***事。可不久,龐涓就在背後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辦了罪,在孫臏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
幸好齊國有壹個使臣到魏國訪問,偷偷地把孫臏救了出來,帶回齊國。到齊國後,孫臏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很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他為軍師。
有壹次,魏國派龐涓與趙國壹起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帶著隊伍前去幫助韓國。
孫臏對田忌說:“現在魏國把精銳的兵力都拿去攻韓國,國內大多是些老弱殘兵,十分空虛。咱們不如去攻魏國大梁。龐涓聽到了,壹定要放棄邯鄲,往回跑。我們在半道上等著,迎頭痛擊他壹頓,準能把他打敗。”
果然,龐涓得到本國的告急文書,只好退兵趕回去,齊國的兵馬已經進魏國了。孫臏見龐涓被引誘回來,就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大意是魏國隊伍強悍,看不起齊國,總以為咱們的隊伍膽子小。善於指揮作戰的人就要順著這壹趨勢往有利的方面來引導。於是,孫臏建議現以假裝敗退,采用逐日減竈的計策,好讓敵人產生誤解。田忌命令齊軍修竈做飯,第壹天修十萬個竈,第二大修五萬個竈,第三天減少到三萬個竈。
魏國發動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領,抵抗齊軍。這時候,齊軍已經退了。龐涓察看壹下齊軍紮過營的地方,發現齊軍的營盤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數了數做飯的爐竈,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龐涓嚇得說不出話來。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國隊伍第二回紮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竈,只有能夠供五萬人用的了。第三天,他們追到齊國隊伍第三回紮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竈,只剩了兩萬人用的了。龐涓這才放了心,笑著說:“我早知道齊軍都是膽小鬼。十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壹大半。”他吩咐魏軍沒日沒夜地按著齊國隊伍走過的路線追上去。
孫臏估計追兵夜晚可以趕到地勢險要的馬陵,就選定壹棵大樹,刮去樹皮,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幾個大字,並且讓壹些射手埋伏在大樹周圍的亂草叢中,約定見到火光時,壹齊放箭。果然,龐涓在夜裏趕到了馬陵。當他派人點著火把辨認樹上的字跡時,無數飛箭壹起朝火光射來。頓時,魏軍大亂。龐涓這時才知中了圈套,走投無路,只好自殺了。
這就是歷史上“孫龐鬥智”的故事。成語“因勢利導”就是由孫臏所說的“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簡化來的。“因”是順著、按照;“勢”是趨勢;“導”是引導。整個成語的意思是要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來很好地加以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