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老話題:活著沒意思。

老話題:活著沒意思。

九活著有什麽意義?

-生命的最後目的

在那個政治決定壹切的時代,壹個大學教授發出了頹廢的思想。他說:“活著有什麽意義?”因此,他們被劃為右派。他的意思是他感覺不到任何活著的興趣。但這句話還包含了壹個更大的問題,人生最根本的問題,人活著是為了什麽?人生的目的是什麽?

在更早的時代,胡適寫了壹本《胡存》。第壹輯有壹篇文章《人生的目的是什麽》,裏面說:胡適有個朋友叫陳子平,喜歡刨根問底。他心中最大的疑問是,人究竟為什麽活著?人生的目的是什麽?他迷惑不解,廢寢忘食,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他聲稱每個人都叫他“瘋子”。他想從大師學士那裏得到答案,於是去找當代哲學家胡適博士,想得到壹個滿意的答案。沒想到醫生給了他壹個失望的答案,說:“我不知道人為什麽活著。”文章沒有下文,不知道陳老師在哪裏。

人生的目的是什麽這個基本問題,會發生在每壹個有思想的人的心中,尤其是那些歷經滄桑、見過世面、老了的人。到處都能聽到“活著有什麽意義”這句話。但是妳可能會說,我認為許多人過著有趣的生活。他們很開心,精力充沛,不為這種想法所困擾。但妳仔細分析壹下,從他們的動機來看,只有幾種人:年少無知,沒有經驗,還沒有見過世面,沒有意識到前面的山和水,抱有無限光明未來的幻想。他們只是本能地順從了自己的求生欲望,並沒有把人生的目的提上日程。有的人在生活中壹時陶醉麻痹,只關心眼前的吃喝玩樂,說“今天喝了,明天就醉了。”這種人沒有野心,快樂壹陣子,無暇回頭。還有壹些人,被名利蒙蔽了雙眼,要麽想發財,要麽想長生不老。也有被利益驅使的人,壹些沒有深刻想法的科學家大多屬於這壹類。但是,無論什麽樣的事情發生了變化,在失意的時候,他們總會想到這個問題:“活著有什麽意義?”

不要羨慕那些升官發財,過得很好,玩得很盡興的人。其實他們精神空虛,心不在焉,只是在混春秋。他們會怎麽樣?請讀壹些人們留下的名言:《水滸傳》中引用了這樣壹句成語:“世上成功必有失敗,人丁興旺必有衰敗”;“人千日不好,花百日不紅”;“提神的東西太多,最終會生病,擔心太多,就會吃虧。”《儒林外史》也說:“風雲已逝,才疏才空。”而且往往是“樂極生悲”,我們也經常經歷。這句諺語不僅在中國有,在外國也有。正如法國諺語所說,“早上笑的人晚上哭”。詩篇73篇的標題是:“他們的笑聲會變成哭聲,他們的歡樂會變成悲傷。”有時候現實是,幸福其實是壹種詛咒。《老子》說:“禍依福,福在禍。”《吳越春秋》也說:“吉祥之門兇。”《紫同治鑒》引用崔啟福的話說:“不要叫我貴,天將滅我;不靠平常好,色有餘;不要心存僥幸,要遲到了。”史記說:“酒亂,喜悲,萬物自然。”更何況好景不長。漢武帝曾感嘆:“悲歡離合多,年少不能老!”(秋風)。和“那些完美的眼睛在哪裏,那些珍珠般的牙齒在哪裏??"(杜甫的詩);“妳沒看見玉環閆飛(兩個美女)都是塵土嗎”(辛棄疾的話);“來如春夢,去如雲無覓處”(白居易詩)。

人類的幸福不在於身體的幸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過,“如果快樂在於身體上的愉悅,那麽應該說牛找到草吃是快樂的。”古羅馬學士西塞羅說:“妳需要吃飯才能活著,但妳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如果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那不就像豬狗壹樣了嗎?

事實上,如果妳剖開那些自得其樂的人的皮膚,他們的骨頭裏充滿了煩惱和痛苦。僅僅從“餓蛇吞大象”這壹點來看,他們是不滿足的。如果妳對龍有所期待,妳就會得寸進尺,永遠不會滿足。更何況苦難是與生俱來的,苦難是與生俱來的。“無遠慮者必有近憂。”人不能沒有苦難。梁啟超曾說:“世事總是不盡如人意。”(也就是十之八九)。杜甫有句詩:“少年年少,必有無奈,總有許多悲喜。”。(“哀樂”這個復合詞是偏義的,實際上只指哀樂。)李白甚至說:“既然世界無法回答我們的渴望,那就更難過,舉杯消愁吧。”。清初官宦世家納蘭性德,享盡榮華富貴,但他說:“浮生總似水。”法國現代作家薩特壹生成功,他得到了常人所期待的愛情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但晚年他說:“生活給了我想要的東西,同時也讓我意識到它並不是很有意思。”南唐皇後李煜用文字總結了壹句話:“只是命長恨水。”

人有權力有地位就有幸福嗎?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經常看到武功絕頂的皇帝落得個悲慘的下場;春秋五霸第壹霸主齊桓公,壹生大搖大擺,卻在彌留之際被拋棄,死於冷宮中的饑寒交迫;明朝崇禎皇帝被迫吊死梅山;清朝開國皇帝順治因為失去了董妃,難過得想出家。西方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因失意而進修道院;強大的怪物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抑郁而死;他的前任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古今中外,歷史悲劇比比皆是。而它會讓妳終身快樂,這不過是“過去式如風燈”(蘇軾的詩)。這讓人們回到了人生最根本的問題:“活著有什麽意義?”

現在科學極其發達,有人說科學可以解決任何問題。那麽對於人生的目的,科學能給出滿意的答案嗎?我們引用代表作《科學》的話說:“對於那些追求‘為什麽’他們(科學家)要遵循科學方法,致力於揭示自然規律的人,沒有壹個科學家給出答案。”那就是:人們沒有明確科研的終極目標,更沒有明確人生的終極目標。事實上,生命的問題並不在自然科學的範圍之內,它是壹個哲學問題,正如赫胥黎教授所說:“科學對道德是中性的”。壹個科學家,如果他同時不是壹個哲學家,就不能也不會對人生的目的給出壹個正確的答案。是的,科學家可以從宇宙的秩序中推斷出有上帝創造了它,但在這裏它被升華為壹個哲學問題,科學家被提升為哲學家。事實上,許多深奧的偉大科學家和哲學家,如笛卡爾、巴斯噶、愛因斯坦和普朗克,都是科學家和哲學家。那麽人生的目的是什麽,人生的意義是什麽?去哪裏找呢?答案是:“真實”給妳“答案”。如果我想在幾分鐘內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可以將其簡化為壹個真理公式:

科學→哲學→自然神學→宗教

稍微解釋壹下:從宇宙的和諧秩序(科學)可以推斷,宇宙壹定有壹個創造它、管理它的主宰(哲學);這個主人壹定是有人格的(也就是有理智有意誌),他有無限的真善美。同時,他是人類(自然神學)的偉大父母。人既然是他的子民,就應該認識他,愛他,服事他(宗教生活)。向上帝求助是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上帝是敬畏自己的源泉,是宇宙的主宰。

原來,宗教不過是人與他的本源(創造他的上帝)之間的壹種恰當的交流。就像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壹樣,上帝是萬物之源,是無限的存在,是絕對的存在和絕對的主宰,是壹切善與美的根源。人類偉大的父母,所有人類擁有的和他們享受的所有利益都來自這位天父。人類基於良知對他感恩、崇拜、尊崇、服事,是理所當然的。只要是不完全賢惠的人,自然會感受到人的這種不可推卸的責任。孟子不是宗教學者,但他曾經說過:“守住自己的心,滋養自己的本性,所以做事是自然而然的。”(參見“專用”文章)。《禮記》引用孔子的話說:“仁亦如天,天亦如天。”這是對上帝的感激和愛以及發現仁慈的自然表現。宋代儒生陸九淵曾說:“生於天地,當仁不讓。”像相親這樣的事,是人道的。此外,智者要求精神生活,否則他的地位會降低。只有與神交往,以神的意誌為意誌,才是最高的精神生活。

孝敬父母的孩子,壹定要努力討好父母,努力理解父母的意願。壹個孝敬上帝、愛上帝的人,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上帝的事務和他的意願。這樣,當他仔細探究人類宗教思想史的時候,就會發現神與人的關系並沒有停留在壹種松散的關系中(所謂的自然宗教狀態),而是存在著壹種更為親密的直接交流,這就是天啟教。來自上帝的直接啟示和直接領導對人們是有益的、適當的和必要的。它使我們有門可進,有路可循,有詳細的信條和戒律可守,有正確的邪教可入,把壹個松散的自然宗教提高為壹個專門崇拜和侍奉上帝的邪教。這就是天主教存在的理由——理性和信仰的綜合實體。

上帝教會了妳指出人生的最終目標,人生的最高目標,今生的意義和來世的永恒幸福。只有侍奉無限偉大和永生的上帝,並因此侍奉他所愛的人,才是最高和最光榮的行為,具有永恒的價值。就這樣,我們找到了最終的目標,這也給了我們無盡的希望。(人生的意義在於希望。但丁說:“我們唯壹的悲哀,就是活在沒有希望的希望中。”沒有希望的人會變成死人!)讓我們的每壹個行動,每壹份工作都有永久的價值和意義。這樣,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會陷入悲觀失望。即使是得了不治之癥,喪失了壹切能力的老人,依然可以做有價值的事情,依然有無限的希望。這才能叫真實實際的樂觀!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