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鴻雁送書是假的,托人傳話不靠譜。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鴻雁送書是假的,托人傳話不靠譜。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通信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使得人類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語言文字的出現為文明社會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而交流為語言文字的傳播提供了媒介,使文化得以在本地區廣泛傳播和交流。在交通條件遠不如現代便利的古代社會,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進行遠距離交流的?

壹、古代傳播的軼事

中國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信息傳播渠道非常有限。關於有限的傳播方式,古人幻想了很多謠言,比如青鳥傳,魚傳,鴻雁傳,黃耳傳。

青鳥送書。青鳥是給西王母送信的屬下。晉代流傳的《漢武物語·博物誌》中,西王母三青鳥與漢武帝有關。《漢武故事》中寫道,西王母在七月初七拜見漢武帝,“忽見壹只青鳥自西而來,聚於殿前”。東方朔解釋說,青鳥是西王母的使者,需要“掃除”。西王母到來後,帶來七個仙桃與漢武帝分食。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青鳥成了壹個特殊的使者。比如李白的“我願以三只青鳥報答長相思”,李商隱的“彭山無路,但呵青鳥,且聽!——把她說的話給我拿來!”。

青鳥送書。

魚刺是指把信息塞進魚的胃裏,進行秘密傳遞。如《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丹蜀帛被稱為“陳”,使人把帛放入魚腹,以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後來,魚形的盒子被用來放置需要傳遞的信息。

真正的鴻雁傳書是不存在的。《漢書》中記載,蘇武被派往匈奴,被部下困住。後來,趙涵繼承皇位後,匈奴人嫁給了這個大個子。漢朝想讓匈奴把蘇武等人放回去,匈奴不肯,謊稱蘇武已死。後來漢朝的使節又去了匈奴。蘇武的部下常惠半夜見到了特使,向他描述了事情的經過。常惠使者對山雨說:“天子射林得雁,滿布帛書,言武於大漠。”蘇武剛剛回到漢朝。所以紅巖的書傳不是壹種特定的傳播方式,而是壹種相互交流的象征。

蘇武

黃二川的書出自南朝梁的《說文解字》。黃兒是指陸機養的那只狗的名字。陸機去洛陽做官,黃兒跟隨他。這只狗“能聽懂人的語言,還試圖借300裏外的人,狗認得路,壹天就回家了。”陸機很久沒有和家人聯系了,所以他想讓黃兒幫他把信寄回家。"狗喜歡搖尾巴,安靜地回應."陸機把信放在竹筒裏,系在黃兒的脖子上。黃兒就這樣沿著郵路出發了。餓了就“吃草充饑”。過河後“耳濡目染過河”。他被別人寵著,愛著,就上了船,過了河。上岸後“狗跳上去,拼命飛”,最後到了陸機家,“口筒無聲”,陸機家人打開筒,取出信。之後,黃兒對陸機的家人做了個沈默,意思是他可以幫忙回復。陸機的家人仍然把信放在竹筒裏,系在狗的脖子上。“狗已經回答了,但還是迷路了。”

家書轉寄

當時,人們要來回50天,而黃兒只花了半個月。陸機是吳軍吳縣(即今天的江蘇省蘇州地區)人。洛陽到蘇州的直線距離近1000公裏。狗遠距離送信顯然是不可能的,但這也反映了民間郵政的匱乏,進而幻想狗送信。

第二,軍事通信

在古代社會,與民間交流相比,官方交流更加發達。為了滿足軍事需要,建立了相對系統的信標信號系統。野獸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並被使用。墨子令中提到“白日升烽火,夜晚升烽火”,烽火臺發出白天放煙,夜晚放火的信號。這裏的烽火臺不是單個的,每壹個都是相互連接的。遇到敵情,烽火臺會發出信號,周圍的烽火臺會陸續點亮,層層傳遞緊急軍情,為邊防立下了汗馬功勞。

烽火臺

信標通信的使用有明確的規範。宋代《武經通論》中記載,倭寇侵邊時,“五十余馬步兵,不足五百人,起烽火。”後來知道敵人要進攻,就“打了兩把火把”;如果敵人超過500人,不足3000人,也是“打兩把火把”;如果敵人是500以上1000以下的騎兵並打算進攻,那就放三把火把;如果敵人集結了3000以上的騎兵,也要放三把火把;如果“羽扇賊壹千多,不知其數”“羽口賊壹萬多”,就要放四把火把。敵人撤退後,要點燃火炬報平安。

除了篝火,飛鴿也是古代軍事通信的手段之壹,利用鴿子的歸巢特性,利用信鴿進行單向的信息傳遞。在南宋的《董祺野史》中,有記載說軍隊用鴿子傳遞信息。屈段率軍嚴明,叔父因戰敗被屈段斬首。張軍聽了,就想去視察屈端的軍隊。張軍到了,發現曲段身邊沒有士兵,就想清點壹下士兵。張軍“命其中壹人打開院宇間的鳥籠,放壹只鴿子過去,令軍隨後”。張軍十分驚訝,然後“得知五鴿縱,五軍頃刻聚。”直到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信鴿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ipmessenger

第三,官方郵局

“壹騎紅塵笑,誰知是荔枝。”中國古代最重要、最普遍的官方通訊手段是郵政。“驛”“驛”是指在道路上壹定距離設置的驛站,為送信人提供住宿、車馬。官驛站是用來從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傳閱公文的,包括軍事信息和官員的任免。其特點是快速直接訪問。

郵局起源於先秦時期,《李周》中記載,在民族荒野的道路上,“十裏有宿,宿中有飲食,三十裏有宿室,宿室有委員會,五十裏有城,城內有候堂。”意思是沿途有提供住宿和休息的車站。《孟子》也提到了郵局:“子曰:‘德之普及,快於郵件之傳遞。’"

古代客棧

秦統壹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修建了馳道,交通的改善使郵政系統大大擴展。到了漢朝,郵政系統進壹步完善。《後漢書》記載“兵馬三裏,皆兵絳雲”。隋唐時期,水陸驛站同時發展,到了唐代,出現了傳遞緊急公文的飛行驛站。宋代出現了送腳潮。《孟茜筆談》中說:“金字繪‘木牌’與‘朱漆’,光芒耀眼。期待的都避道,每天行程500小時以上。”速度極快。明朝繼承了前代的規模,到了清朝,古代的郵政通信日漸衰落,現代的郵政通信系統逐漸發展起來。

清朝客棧

第四,民間交流

中國古代雖然有郵政系統,但只負責公文的流通,普通百姓無法使用。在明朝以前,普通人如果要和遠方的親戚朋友通信,壹般都是由路過的商人和學者來送。商人經常往返於各地,是捎帶的最佳選擇。而在路上的秀才距離和時間間隔大,丟信的概率也大。《世說新語》中提到張羽郡守尹鴻橋被召回建康。臨行前,當地人讓他帶壹封信。後來到了建康,殷紅橋把信全扔到水裏說:“沈的就沈,浮的就浮。陰虹橋不能貼書。”“放入虹橋”這個成語就是這麽來的。

明代有壹個為民送信的民信局。人民信息局是壹個私人經營的商業機構,其業務包括代他人遞送信件、包裹和轉賬。清代道光、鹹豐年間,民情局的發展達到頂峰,遍布全國,成為民眾交流的主要渠道。1935年,人民信息局被國民政府取締,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郵政通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