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三國七雄成語故事,詳細

三國七雄成語故事,詳細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壹年功夫,趙國擁有壹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壹。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壹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愛毛反裘:比喻本末倒置,貪小失大

魏國國君魏文侯外出遊玩,看見有個人反穿著皮襖而又背著柴草,就好奇地問他:“妳為什麽讓毛朝裏而皮朝外呢?”背柴草的人回答:“我這是因為愛惜毛。”魏文侯說:“妳難道不知道,如果皮磨損破了,毛也就無處附依了嗎?”成語“愛毛反裘”由此故事引申而來。

出爾反爾:比喻前後言行自相矛盾,反復無常

戰國時,鄒國與魯國交戰失敗。鄒穆公向猛子發牢騷說:“我的官員在這次戰鬥中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卻見死不救,實在太可惡了。”孟子回答說:“當遭受饑荒時,妳的百姓餓死、逃荒,而妳的官吏看著倉庫裏堆滿了糧食、財物也不去救濟他們。妳們不關心百姓的死活,百姓怎麽會來關心妳們呢?‘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當時此句的意思是:妳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妳。後來由於故事而使得意思引申為今意)”

畫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壹舉,反而壞事

戰國時,楚國壹位祠廟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壹壺酒。人多酒少,很難分配。於是有人提議來畫個蛇比賽。誰先畫好,誰就先喝這壺酒。於是,大家在地上畫蛇。第壹個把蛇畫好的人,看見其他人都還在畫,便左手拿過酒壺,右手提著畫筆,替蛇畫上了幾只腳。正當他畫蛇腳的時候,另壹個人已經畫好了蛇,奪過他手中的酒壺說:“蛇是沒有腳的,妳添上腳畫的就不是蛇了。”說罷,張口就喝酒。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壹年功夫,趙國擁有壹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壹。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壹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裏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