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用優秀的民間故事滋潤童年

用優秀的民間故事滋潤童年

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民間故事與個人創作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口頭性。許多不知名的故事講述者不斷講述,使得每個故事都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

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從娃娃抓起,講故事是壹個很好的方式。中國民間故事是豐富的,那些多彩的故事,在不同的地方代代相傳,融合了無數敘述者的智慧,充滿了歷代中國人的感情、想象、觀念和理想。這個寶庫屬於每壹個熱愛它的人,它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表達方式更自然地適合孩子。

怎樣才能從曾經的手中接過這根接力棒,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些民間故事通過什麽方式可以被激活,從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占有壹席之地?

深入龐大的故事寶庫,挑選具有持久價值的內容。

中國無數的寓言(如各種成語故事)凝聚了傳統智慧。《西遊記》等童話的想象力和童趣,在世界故事林中也是獨壹無二的。中國的民間故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傑出的。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20多年的民間文學調查,其結果被收錄為《中國民間故事》,共計近1億字,可以說是琳瑯滿目。我們還沒有足夠地“激活”和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它們中的許多仍然躺在書架上,以數據和文件的形式保存著。

“激活”的首要任務是重新選擇。春秋時期,孔子編撰《詩經》,從我們祖先的群眾詩歌中選取了300多首。“三百首詩”代表了中國先民詩歌藝術的巔峰,流傳至今,滋養了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的心靈。有遠見的前輩們從“故事類型”的角度選取了中國民間故事。鐘敬文先生寫了《中國人民譚體》,概括了45個故事的梗概;劉守華教授主持編寫了《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學者們的研究集中在故事類型、民間傳說等專業角度,而沒有關註故事本身的藝術魅力,而是抓住了中國民間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可以作為我們重新選擇的參考。

有哪些故事反映了中國人對宇宙的感受和想象?有哪些故事承載著中國人的成長與跋涉?我們要精選中國民間故事的“精華”,使之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故事會”,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

比如謳歌傑出技藝的故事《魯班造橋》和《藥王孫思邈》,就是兩個節奏鏗鏘的變奏曲。《魯班造橋》講的是魯班馴服了渭河上的惡團子,把跨過渭河的龍當橋,把太行山的白石變成了羊,沖下去造橋。此橋靈活牢固,柴王移至五嶽山,張脫日月,此橋可立。藥王孫思邈說,孫思邈懸壺濟世,對所有病人壹視同仁,對待龍虎,最後龍虎都成了他的夥伴。兩個故事情節離奇,形象荒誕,贊美了工匠的神奇手藝,也贊美了醫生的善良和聰明。

再比如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牛郎織女》講述了牛郎織女相戀結婚生子,男耕女織的故事。這個故事畫面是先民農耕生活的縮影。《田螺姑娘》講述了壹個田螺姑娘為心愛的男人做飯,他們最終過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蝸牛姑娘來自壹片稻田,象征著水稻對人類的饋贈。《雲中繡花鞋》講述的是梅花公主被九頭蛇帶走,大英雄石壹箭射向烏雲,壹只梅花繡花鞋掉在了雲層裏。史毅和王恩壹起前去營救,但史毅勇闖蛇穴救出公主,卻被王恩陷害,自稱立功。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石屹和梅花公主成為了戀人...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蘊含著真善美的永恒主題。

這些故事生動迷人,充滿了神奇的想象力,獨特生動的人物形象,深刻而富有哲理的主題,不僅有趣而且有益。這些故事應該被挑選出來送給當代的孩子們。

做壹個現代的講故事的人,做壹個時尚的講故事的人,為中國的孩子復述中國的故事。

民間故事與個人創作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口頭性。在漫長的歲月裏,許多不知名的故事講述者不斷講述,使得每壹個故事都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故事也在講述的過程中不斷打磨和濃縮。

每壹個有才華的敘述者——只要不是照本宣科地讀這本書,他都會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融入故事,投入獨特的人生體驗。為了讓故事生動迷人,他還特別註重講故事的獨特技巧。有學者這樣描述遼寧民間說書人譚震山:“他的故事樸實、優美、清新、優美、引人入勝,專家們驚嘆不已...譚震山是那種很有創意的說書人。在傳承故事中,他對文本的選擇、篩選、優化和加工證明了這壹點。”

格林兄弟,尤其是威廉·格林,很傑出,很有創造力。他不是壹個機械的故事記錄者,而是壹個反復內化和修改故事的講故事者。人和故事逐漸融合,最終達到壹個雙贏的結果——故事內化為講故事者的故事,講故事者成為壹個優秀的講故事者。

中國有悠久的講故事傳統,講故事的普及不僅培養了有才華的講故事者,也培養了高水平的講故事者。這些人使故事不斷成長和豐富,將中國的白話小說推向高峰。四部偉大的古典小說中至少有三部是從講述故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與《紅樓夢》不同,《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不完全是吳承恩、羅貫中、施耐庵的個人成就。許多資料表明,這些故事都經歷了漫長而廣泛的流傳,鑄造了無數說書人和戲劇家的智慧。

過去,中國民間故事在酒店、市場、田野和房子裏流傳。如今,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進程中,故事的場景完全變了。但毫無疑問,我們的孩子還是需要中國民間故事精華的滋養。我們需要向前輩學習講故事的技巧,為中國的孩子復述中國的故事。

故事紮根於講故事人的內心土壤。講故事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孕育出更多精彩美麗的故事。是他們的思想和力量讓故事煥發出新的生命。故事是種子,只有講出來,才能發芽成長。講述是將壹個故事帶入生活。這不是復制粘貼,不是克隆,而是故事壹次次充滿生命力。

對於幼兒來說,要好好利用和父母在壹起的快樂時光。中國的故事寶庫裏有很多美好的幼兒童話,比如《小雞的復仇》和《十二生肖上的小姬》。這類故事是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不僅適合口頭講述,也適合專門為兒童制作繪本甚至玩具。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在教室裏開設中國故事課,老師給學生講故事,也可以開故事會,讓孩子自己講故事。事實證明,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讀故事,各有特色。講的故事會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裏,大部分孩子聽完後都會講故事。故事的生命在於講述它。面對面聽故事,是聽錄音和看動畫無法替代的——是人與人之間以故事為媒介的真實交流。

當代作家、藝術家、教育家要掌握講故事的技巧,把古老的故事帶到當下,在各種生活場景中激活。雖然農耕時代已經過去,但村裏的榕樹下很少有人講故事,聽故事。但是,老師上課給學生講故事,家裏長輩給兒孫講故事的時代永遠不會過去。

故事常講常新,在每個時代都會煥發出新的光彩。

(作者是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