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細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這些網絡成語看似陌生,但其中有壹定的規律,既符合我國傳統成語的部分,又吸收了西方縮略語的方法。比如“十招而拒”就是和“出家”壹個成語。2012,165438+10月,11,華中科技大學壹男生裝訂了2160000字的情書,寫在212天,取名《我不想丟下妳壹個人》,送給了心儀已久的女生。女孩很感動,但最終還是拒絕了他。這個悲傷的故事在網上傳開後,激發了網友的創造力。“十招卻不服”這個新成語出來後,迅速走紅。其實很多傳統成語也是這樣形成的。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茍且偷生,惱羞成怒,勵精圖治,最終復仇稱王稱霸,不就是歷史事實嗎?
同樣,“人很難撕開”也不是簡單的從“生活這麽辛苦,有些事情不應該暴露”中挑出幾句話那麽簡單。作為壹個成語,它表達了壹些感情。雖然有點不成熟,但不可否認這也是傳統成語在內涵上的特點。成語之所以“流行”,不僅僅是因為詞語搭配巧妙,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其內涵能打動人心,產生* * *音。成年人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原諒別人,原諒別人”,但青少年從親身經歷中體會到“人難拆”的真諦,這也是生活的積累,在交流時更能感同身受。
《Xi大普本》明顯使用了西方縮略語,反映了當今年輕壹代的文化融合環境及其適應和應對。想壹想WTO、GDP等英文縮寫。,曾經讓人莫名其妙,完全洋氣。至少我們可以理解“喜歡大事,喜歡大事”這四個字。如果前者可以接受,那麽後者的接受難度有多大?
當然,把網絡成語看作是對傳統文化的成功繼承,或者是對西方文化的成功吸收,都只是表面的。因為無論是傳統成語還是西方縮略語,在表達上都有自己的邏輯和策略,這不是簡單的構詞法遊戲。典型的傳統成語通常有三個層次的結構,首先是成語所表達的意思,其次是用來方便聽者理解這個意思的故事,最後是能使這個意思被人們準確把握的語言形式。這就是源於中國傳統“言意”理論的人際交往“象言”結構。比如《雕舟求劍》是用來表達“兩個坐標系相向運動時如何判斷物體位置”的道理,但它並沒有直接采用現代數學的表達方式,而是借助“形象”將道理隱藏在劇情中,即設計壹個生動的故事來傳播道理,然後用四個字固定下來:“雕”有靜態固定的意思,“舟”有固定的意思。傳統成語如此復雜卻又淺顯易懂,傳播效果如此深刻卻又清晰明了,顯然是網絡成語無法企及的。反過來,這也恰恰說明了現在的年輕人在文化傳承上迫切需要大人的引導和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