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怕狼,後怕虎——畏首畏尾
當壹天和尚撞壹天鐘——得過且過
成語是文人雅士對歷史名言典故的高度概括,多用四字格,文雅凝練,多用於書面;而俗語是從民間口語中提煉出來的,生動俚俗,多用於口語。在壹般文章(或文學作品)中,議論、敘述、描寫等多用成語,而人物對話則多用俗語。有時同壹件事或同壹語意,往往成語是壹種說法,俗語又是另壹種說法,這樣就形成了同義的成語與俗語:
舍本逐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自我吹噓——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鶴立雞群——羊群裏出駱駝;橫生枝節——半路裏殺出個程咬金;魚目混珠——掛羊頭賣狗肉;眾矢之的——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評頭品足——橫挑鼻子豎挑眼;捉襟見肘——拆東墻補西墻;畏首畏尾——前怕狼後怕虎;開誠布公——打開窗戶說亮話;針鋒相對——針尖兒對麥芒;另起爐竈——重打鑼鼓另開張;弄巧成拙——偷雞不成蝕把米;得隴望蜀——吃著碗裏,看著鍋裏;壹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飯;吹毛求疵——雞蛋裏挑骨頭;巧舌如簧——說的比唱的好聽;身首異處——腦袋搬家;多此壹舉——脫褲子放屁;以卵擊石——雞蛋碰石頭;貪得無厭——人心不足蛇吞象;不白之冤——跳進黃河也洗不清;臨渴掘井——臨上轎現紮耳朵眼兒;得過且過——當壹天和尚撞壹天鐘;分道揚鑣——妳走妳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等。
以上各組成語與俗語,字面雖異,然旨趣則壹。兩相對照:俗語生動活潑,通俗詼諧;成語典雅莊重,精煉凝縮;二者語體有別、風格各異、語境相迥、用場不同。對此,不存在孰優孰劣問題,猶如面對春蘭與秋菊,杜甫與白居易,侯寶林與馬三立,不可強分軒輊,妄論高下,因二者同為中華文化之瑰寶,確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