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三國有什麽成語故事

三國有什麽成語故事

1. 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

1、單刀赴會

周瑜死後,劉備為了和吳國重新聯合起來,答應孫權等他攻占西川後就把荊州交給吳國。

這時劉備已經很強大了,他的軍隊很快就攻占了西川。劉備在西川建立了蜀國,派關羽和他兒子關平駐守在荊州。

孫權聽說劉備占領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國向劉備要荊州。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計謀,寫了壹封信交給吳國的大使,讓他到荊州去找關羽。

吳國的大使拿著信來到荊州,卻被關羽拒絕了。關羽說:“這麽重要的事,我怎麽能相信壹封信呢?”然後就把大使趕回了吳國。

孫權大怒:“劉備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魯肅出了壹個主意:請關羽到吳國來吃飯,趁機把他抓起來,逼迫關羽交出荊州,不然的話就殺死他。

關羽接到邀請信後,笑著說:“我才不怕他們,我壹個人去,看他們敢把我怎麽樣?”

第二天,關羽乘船來到吳國。魯肅早已經布置好了軍隊,只要關羽不答應,馬上就把他抓起來。

在酒席上,魯肅笑嘻嘻的提出歸還荊州的事,關羽就說:“我今天是來喝酒的,國家的大事我們不談”但魯肅還是壹個勁兒地提起荊州。

過了壹會兒,關羽站起來拉住魯肅說:“我有點醉了,荊州的事以後再商量吧。”說完就拉著魯肅向江邊走去。

吳國的士兵怕誤傷到魯肅,不敢對關羽下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關羽拉著魯肅走出去。關羽壹直把魯肅拉到江邊才放開手。等吳國軍隊來追趕時,關羽的船已經開出很遠了。

2、得隴望蜀

東漢初年,有兩個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壹個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壹個是稱霸隴西(今甘肅東部)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親征隴西的隗囂,將隗囂圍困在西域,把公孫述的援兵也包圍了起來。光武帝見壹時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壹封詔書給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詔書壹看,上面寫著:如果攻占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壹樣,已經得到隴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隴:在今甘肅東部,陜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現在壹般用這個成語比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有貶義。

雖然得隴望蜀的典故最早發生在劉秀身上,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樣壹段和這個成語相關的故事: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

還記得應該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翻的是連環畫版的演義。看到這壹節後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學到壹個新成語,但同時總覺得用在這個地方有什麽地方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現在想來大概是因為那時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臉,壹個反面人物,那麽他怎麽會不復望蜀,不貪心呢?

我起初給曹操找的解釋是他怕陷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益州。幾乎就在這個想法產生的那壹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馬懿和劉曄已經替我解釋了。

那麽就是因為戰線太長,因為襄樊和合肥戰場的壓力了。但這也是不成立的。襄陽曹仁,合肥張遼都是能夠獨當壹面的將才,而且當時這兩線的戰事並不是那麽吃緊。再說有滿寵李典等人的協助和“賊來乃發。”的木夾的指點,即便是逍遙津這樣的會戰,堅守到救兵到來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這裏的老不是指年齡,不是老驥伏櫪那個老,而是壹種在於內心的滄桑,厭倦和疲憊。連年的征戰特別是赤壁戰後破馬超滅張魯這幾年這幾仗,那顆曾經不已的壯心裏的烈火漸漸熄滅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經老了,沒有了如日中天的氣勢與 *** ,論英雄的豪情,觀滄海的壯誌,賦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壹抹晚照。

逍遙津戰後,錯過了平西川最好機會的曹操同眾官議曰:“此時可收西川否?”劉曄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備,不可擊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於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淵,張頜守漢中。

2. 三國演義裏有哪些成語故事越多越好

孟德獻刀[mèng dé xiàn dāo]《三國演義》裏的情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

割須棄袍[ gē xū qì páo ]割掉胡須,丟掉外袍。 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割須棄袍是壹則成語故事,來源於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58回,曹操率軍與馬超在潼關交兵,曹軍被打敗後馬超追擊曹操時,曹操為了不被認出來,把胡須割掉,把長袍丟棄之事。描寫了曹操狼狽逃竄的景象。

桃園三結義[táo yuán sān jié yì]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裏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誌士,為了***同幹壹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壹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壹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顧:拜訪;茅廬:草屋。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躍馬檀溪[yuè mǎ tán xī]躍馬檀溪,是指劉備在情急之下、驅趕乘馬跳出檀溪,從而逃脫追殺的典故。

怒鞭督郵[nù biān dū yóu]“怒鞭督郵”是中國經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壹個精彩情節,摘自小說第二回,主要敘述張飛毆打貪官汙吏的經過,生動的刻畫出張飛這壹人物正直好義的性格。

轅門射戟[ yuán mén shè jǐ ]是歷史典故,最早出自《三國誌·呂布傳》,呂布為了阻止袁術擊滅劉備所使的計謀。後來羅貫中將這個典故改編為膾炙人口的“呂奉先射戟轅門”,也就是《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是三國名將呂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壹場戰爭。

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火燒赤壁 [ huǒ shao chì bì ] 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壹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3.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成語故事

桃園結義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樂不思蜀 望梅解渴

4. 《三國演義》裏還有什麽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sā抄ngùmáolú

[釋義]

指誠心誠意地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

元·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辨形]

廬;不能寫作“蘆”。

[近義]

禮賢下士

[反義]

拒人千裏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褒義。有時可用於諷刺某些人擺架子;壹次兩次請不來。壹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動賓式。

[例句]

①劉廠長~;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②新任廠長~;終於把他請出來當總工程師。

5. 有關三國的成語故事大全

舌戰群儒、萬死不辭、海枯石爛、強詞奪理、淚流滿面

壹、舌戰群儒 [ shé zhàn qún rú ]

解釋: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翻譯:“諸葛亮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二、萬死不辭 [ wàn sǐ bù cí ]

解釋:萬死:死壹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死壹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曰:‘適間賤妾曾言,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翻譯:貂蟬說:“剛才我說過,只要有使令,死壹萬次也不推辭。

三、海枯石爛 [ hǎi kū shí làn ]

解釋:海水幹涸、石頭腐爛。形容歷時久遠。比喻堅定的意誌永遠不變。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汝要說我降,除非海枯石爛 。

翻譯:妳想讓我投降,除非海水幹涸、石頭腐爛。

四、強詞奪理 [ qiǎng cí ó lǐ ]

解釋: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明明沒理硬說有理。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座上壹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翻譯:上壹人忽然說:‘諸葛亮所說,都無理強辯,都不是正經的討論,不必再說。’

五、淚流滿面 [ lèi liú mǎn miàn ]

解釋:眼淚流了壹臉。形容極度悲傷。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壹百十回:“言訖,以印綬付之,淚流滿面。”

翻譯:說完,把印交給他,眼淚流了壹臉。

6. 三國時期的成語故事

兄弟妳看看這麽多成語夠了不?

妄自菲薄

智取陳倉

七擒七縱

六出祁山

舌戰群儒

單刀赴會

得隴望蜀

負重致遠

出言不遜

兵貴神速

吳下阿蒙

斷頭將軍

車載鬥量

勢如破竹

老牛舐犢

如嚼雞肋

堅壁清野

巢毀卵破

顧曲周郎

壹身是膽

超群絕倫

七步之才

才占八鬥

空城計

如魚得水

髀肉復生

如飲醇醪

步步為營

偃旗息鼓

七步成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營心在漢

欲擒故縱

樂不思蜀

刮骨療毒

計收姜維

計取陳倉

苦肉計

江東赴會

呂布戲貂禪

擊鼓罵曹

蔣幹盜書

走馬薦諸葛

張飛賠罪

設連環計

義放曹操

桃園結義

水淹七軍

諸葛亮吊孝

轅門射戢

黃忠請戰

回荊州

橫槊賦詩

三英戰呂布

曹操獻刀

單騎救主

馬躍檀溪

初出茅廬

過五關斬六將

捉放曹操

桃園三結義

大意失荊州

三國歸晉

火燒連營

赤壁大戰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畫餅充饑

望梅止渴

7. 關於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 鼎足三分, 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桃 園 三 結 義

三 顧 茅 廬

官 渡 大 戰 後, 曹 操 打 敗 了 劉 備。 劉 備 只 得 投 靠 劉 表。

曹 操 為 得 到 劉 備 的 謀 士 徐 庶, 就 慌 稱 徐 庶 的 母 親 病 了, 讓 徐 庶 立 刻 去 許 都。 徐 庶 臨 走 時 告 訴 劉 備, 隆 中 有 個 奇 才 叫 諸 葛 亮, 如 果 能 得 到 他 的 幫 助, 就 可 以 得 到 天 下 了。

第 二 天, 劉 備 就 和 關 羽、 張 飛 帶 著 禮 物, 到 隆 中 去 拜 訪 諸 葛 亮。 誰 知 諸 葛 亮 剛 好 出 遊 去 了, 書 童 也 說 不 準 什 麽 時 候 回 來。 劉 備 只 好 回 去 了。

過 了 幾 天, 劉 備 和 關 羽。 張 飛 冒 著 大 雪 又 來 到 諸 葛 亮 的 家。 劉 備 看 見 壹 個 青 年 正 在 讀 書, 急 忙 過 去 行 禮。 可 那 個 青 年 是 諸 葛 亮 的 弟 弟。 他 告 訴 劉 備, 哥 哥 被 朋 友 邀 走 了。 劉 備 非 常 失 望, 只 好 留 下 壹 封 信, 說 渴 望 得 到 諸 葛 亮 的 幫 助, 平 定 天 下。

轉 眼 過 了 新 年, 劉 備 選 了 個 好 日 子, 有 壹 次 來 到 隆 中。 這 次, 諸 葛 亮 正 好 在 睡 覺。 劉 備 讓 關 羽、 張 飛 在 門 外 等 候, 自 己 在 臺 階 下 靜 靜 地 站 著。 過 了 很 長 時 間, 諸 葛 亮 才 醒 來, 劉 備 向 他 請 教 平 定 天 下 的 辦 法。

諸 葛 亮 給 劉 備 分 析 了 天 下 的 形 勢, 說:“ 北 讓 曹 操 占 天 時, 南 讓 孫 權 占 地 利, 將 軍 可 占 人 和, 拿 下 西 川 成 大 業, 和 曹、 孫 成 三 足 鼎 立 之 勢。” 劉 備 壹 聽, 非 常 佩 服, 請 求 他 相 助。 諸 葛 亮 答 應 了。 那 年 諸 葛 亮 才 27 歲。

8. 關於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

鼎足三分,

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後,

備。

表。

庶,

了,

都。

備,

亮,

助,

了。

天,

羽、

物,

亮。

了,

來。

了。

天,

羽。

家。

書,

禮。

弟。

備,

了。

望,

信,

助,

下。

年,

子,

中。

次,

覺。

羽、

候,

著。

間,

來,

法。

勢,

說:“

時,

利,

和,

西

業,

曹、

勢。”

聽,

服,

助。

了。

27

歲。

9. 三國時期有哪些成語故事

1.草船借箭:三國時期,曹操率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壹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準備齊全,另壹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妳幫我的忙。希望妳能借給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個軍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壹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妳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信以為真,並按諸葛亮的要求把東西準備齊全。兩天過去了,不見壹點動靜,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壹起到船上去,說是壹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迷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壹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把子上。過了壹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壹面受箭。 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令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這時船的兩邊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2.笑容可掬:三國時期,司馬懿率軍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沈著鎮定,大開城門,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急忙趕回解圍。

3.死而後已: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鬥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壹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壹次北伐前夕給阿鬥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4.博聞強識: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資聰穎,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備。8歲時就能寫文章,他的詩詞歌賦文筆清新流暢。《典論》中的《論文》壹篇是我國文學批判史上傑出作品。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公元220年他廢漢自立為皇帝

10. 有關於源自三國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回劉備):指給答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壹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壹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