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柳宗元簡介

柳宗元簡介

柳宗元的別稱:劉合東、河東先生、柳柳洲。字體大小:字體粗細。時間:唐朝。民族:漢族。出生地:長安。出生日期:773年。死亡時間:819 165438+10月28日。主要作品:《江雪》、《早梅》、《登龍塔送張庭封四州》、《別了夢》、《清晨與趙在廟中讀經》等。主要成就:倡導古文運動,是“唐宋八大家”之壹。

關於柳宗元的詳細情況,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柳宗元的詩

《小石塘紀》、《江雪紀》、《永州紀八記》、《鈷_檀溪山紀》、《漁父》、《登柳州塔送張庭封四州》、《捕蛇者談》、《戲菊》、《飲酒》、《植駱駝傳》、《別夢》等

第二,文學成就

柳宗元雖然只活到46歲,但他在文學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散文、文論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柳宗元壹生留下了許多詩歌,他的詩歌多以抒發憂悶、悲憤、鄉愁、友情為主,深沈陰郁,自成壹家。最被世人稱道的,是那些閑適的山水,有著深厚的情懷。文的成就大於詩歌。駢文近百篇,沒有脫離唐代駢文的習氣,但也有像《南極雲綏陽寺碑》這樣的代表作。劉禹錫主編的《柳宗元文集》名為《河東先生文集》,宋初由木秀出版。《四庫全書》所收宋《劉先生訓詁集》共45卷,外卷2卷,新編外卷1卷,是現存最早的劉集。現存43卷,他集2卷,外集2卷,宋統宗、張敦義、潘加註的《先生文集》1卷,並有四輯影本,是目前最早的影印本。宋統宗說,45卷本的《新編劉唐作品集》是宋建洲印刷的,現藏於北京圖書館。宋代魏懷中編註《劉先生文集》500條,其中《外集》2卷,新編《外集》65,438+0卷,《龍城錄》2卷,附錄8卷,並有《文遠亭》影印本。宋代廖編註的《河東先生集》共45卷,外卷2卷,有補遺、附錄等。,是宋代最後的註釋。曾有宋唐本幽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部印制,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明代蔣編《六合東集》四十五卷、五卷、遺註及附錄,雖采用舊註,但多為蔣自註。有明三經刻本,四部的排印。柳宗元非常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要用,道要利國利民,具有實踐性。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學應該有益於世界。他主張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嚴肅,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對先秦兩漢的文章推崇備至,提出要學習儒家經典、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並從中吸取教訓,以為可以為我所用,但不要因噎廢食。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崇尚比興、陳子昂崇尚吉星的傳統。與元雜劇《九書》中白居易關於諷諭詩的命題是壹致的。他的詩文理論代表了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柳宗元的詩,集數140多首,是唐代為數不多的幾首,人多輩出,百花齊放,但也有不少是代代相傳的。他在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時代表壹派的傑出詩人。柳宗元現存的詩歌多為貶謫永州後的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樸實,描寫生動,諷喻詩形象生動,寓意深刻。歌詞更擅長用清新酷炫的文筆委婉深刻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不管是什麽體裁,都寫得壹絲不茍,韻味悠長。它以簡單的風格表現出極其深厚的感情,呈現出獨特的面貌。因為他是壹個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無論寫什麽題材,都能寫出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歌。現存劉詩140余首,均為貶謫後所作。他與王維、孟浩然、魏並稱“王蒙”。他的壹些五古思想內容接近陶淵明的詩文,語言樸實自然,格調高雅雋永。其他古代五代受謝靈運影響,造詞精妙,混玄理,做題時甚至學謝石。但是,柳詩歌在美中可以包含苦,有同有異。此外,劉以慷慨悲憫健康著稱的《登柳州塔送張庭封四州》壹詩,是唐代七律名作,《江雪》絕句也是唐代絕句中少有的。在遊記和寓言中,柳宗元也為後人留下了優秀的作品。& lt& lt《永州八記> 》;;成為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的代表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自然美景的感受,豐富了反映生活的古典散文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作為壹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成就,被古往今來的人們傳誦,備受推崇。除了寓言詩,柳宗元還寫了許多寓言故事,如《貴州的驢》、《永某的老鼠》等,也成為古代著名的寓言。“驢技窮”已經成為壹個成語,幾乎人人都知道。有些寓言篇幅很短,卻被千古傳誦,就像他的山水壹樣。柳宗元的評論包括哲學、政論和其他以評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點準確。《天說》是哲學論文的代表作。《封建主義》和《天罰》是中長篇政論文的代表作。晉文公的《為原議案辯護的問題》、《董兄弟之辯》和伊尹的《關於街贊的五點意見》是政論文的代表。他的哲學思想中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成分,體現在天說、天對、非官話、封建主義:(1)否定神秘的天道、宇宙混沌、運動的生命力。所謂天,是自然界的壹個元素,並沒有至高無上的天可以主宰人的命運。世間萬物的變化都是元氣運動的結果。沒有神秘的外力。(2)天人互不預測。在天人關系上,他認為天人互不幹涉,主張重視人事而不是空談天命鬼神。⑶從認識論的源頭解釋鬼神迷信。人們對鬼神的迷信是力量弱小的表現。人如果掌握了規範和規律,有足夠的人力支配自然,就不會相信鬼神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體現在強調“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民本思想中。而且還受到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在政治失意的時候,他們往往從佛教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寓言柳宗元的寓言繼承和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春秋、列子、戰國策的傳統,多用於諷刺和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推陳出新,妙用各種擬人化的動物藝術形象來表達哲學或政治觀點。代表作有《三誡》(臨江麋鹿、貴州驢、永謀鼠)、《傳》、《烈碩》等。嬉笑怒罵,因為事小,表現出高度的幽默和諷刺。

傳記繼承了《史記》、《漢書》的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軼事》、《子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論》等。有些作品是在真實人物和故事的基礎上誇張虛構出來的,就像寓言和小說壹樣。如《宋慶傳》、《種樹與駱駝傳》、《兒童區傳》。

騷朝詩人嚴羽說:“只有唐朝的厚子才得了騷學。”這個理論很中肯。柳宗元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既運用了傳統的形式,又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雖然相隔千年,但在思想、經歷、誌向、性格等方面都有相似之處。《舊唐書》說,柳宗元是“壹個逃亡者,壹生坎坷(B戶)。有數十篇雜文,抒發騷人之悲哀,寫情感敘事,動容必在文字,瀏覽者皆惻然。”和屈原的辭賦何其相似。柳宗元的《詩九首》和《騷詩十首》的確是唐代賦體文學中的佳作。無論是側重於抒發感情,還是吟誦事物,都是感情真摯,內容豐富。《離騷》和《九章》的形式在《懲咎賦》、《晟敏賦》、《夢歸賦》和《獄山賦》中都有運用。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借寓言寄寓諷刺,苦思冥想,深得屈騷精髓。《天對》和《金文》是另壹種類型,模仿田文和齊發,用詞奇特而深刻。此外,劉繼忠還有許多關於佛教碑、碑刻、筆記、序、詩詞等作品,涉及禪宗、天臺宗、法門等學說。

山水遊記柳宗元的遊記最受歡迎,都是被貶後寫的,永州的作品更勝壹籌。永州八記:西山初宴遊記,共壇集,共壇集西山,小石塘,袁家可,石渠,石澗,小石城山。這些作品不僅通過美麗的風景來表達自己的經歷和憤懣;還有對作者寧靜心境的描寫,表現為極度的壓抑和對精神寄托的追求。至於直接描繪風景,或陡峻幹凈,或清麗可人,用細膩的語言再現了自然之美。《永州八記》成書於元和四年之後。當時柳宗元因為變法失敗,被貶到永州,也就是現在的湖南永州。文章都是當時永州附近的壹些風景。文章短小、輕盈、簡潔流暢,為歷代所稱道。其中,小石塘的故事最為著名。作者通過自己的筆,描繪了小石塘壹片寧靜祥和的景色。文章引人入勝,沒完沒了。小石塘壹開始是以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的方式展現的。寫壹個有魚的池子,那麽池水的清澈程度可想而知;寫有魚的人,人的快樂溢於言表。作者形象生動,濃淡有致,筆墨經濟,技法高超。結尾寫的是在壹個幽靜安靜的環境裏,壹種悲涼的感覺,情景交融。

三、引言

柳宗元(773-819),河東郡(今鄆城永濟)人,人稱“劉合東”、“河東先生”。劉禹錫,又名劉柳州,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思想家,祖籍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芮城)。他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被稱為劉漢。與劉禹錫並稱“劉瀏”。與王維、孟浩然、魏並稱“王蒙”。與唐代的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四大作家”之壹。唐德宗是貞元九年(793)進士,五年後通過了博學宏言的課程。先後任集賢堂鄭裕、藍田郡何威,督禦史(即見習禦史)。永貞元年間(805),參加了王領導的變法運動。革新失敗後,王被殺,柳宗元從中央貶至地方,先為邵州刺史,後為永州(今湖南)司馬,十年後為柳州刺史。819病逝於柳州。

四。傳記

起初,柳宗元出生在壹個幾代官僚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因為得罪武則天而死。他的父親柳鎮在高宗時遭遇安史之亂,隨家人在吳王避難。之後,他寫了壹封信,授予了壹個官職。他曾在郭子儀手下工作,並被多次提升。柳宗元是個神童,史書上說他小時候“極精極敏”,“卓偉文筆細膩”。20歲時與劉禹錫同科秀才,正式被授予校書郎。三十歲那年,我和劉禹錫、陸雯壹起認識了王。王等人視他為奇才,提拔他為禮部尚書,準備大用他。不久“王集團”和“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也因與王的關系被貶為少州刺史。在上任途中,他再次被貶為永州司馬。同時,劉禹錫等六人也受到了類似的處罰,這就是歷史上的“二王八馬事件”。他在永州待了十年,那裏是“不毛之地”,於是“放飛自我”,與山川相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回京,回柳州任刺史,直至公元819年死於柳州。像他這樣的天才,從前途無量,前途無量的情況下,再也沒有得到重用和提拔。他才華橫溢卻壹無是處,對他的心理打擊超出了壹般人的承受能力。他也不止壹次想過自殺,最終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毫無顧忌地死去,但他自己似乎也預感到,自己會死在壹片“蠻夷”的土地上,而不會死在自己的故鄉。他在《瓶裝賦》中表達了自己的“天真”,希望得到理解:“天真可以學習,但不可諂媚。好處是巨大的,誰能去呢?毀了就不能抱怨。如果妳成功了,妳就會從泥淖中恢復過來。”他在《牛賦》中自我安慰說:“人的命運有好有壞,但不是按照妳的能力來安排的。永遠不要抱怨,不要不滿,這樣妳才能享受到妳應得的祝福。”他甚至寫了《刑罪賦》來表達他的悔恨和自我懲罰。但這壹切根本沒有改善他的處境。真正使他能夠經受住巨大的磨難而不倒下的,是他對“道”的認識和理解,因為這種理解提高了他的眼界,開闊了他的胸懷。在他的《瓶中信賦》和《責罰賦》中,他已經表現出對“道”的深刻理解:“歸根結底,我是無憂無慮的。”“道中有象,無形。推而求變,順勢而為,遇誌而為。不夠就危險,太多就扭曲。保持中心,與時俱進。人多種多樣,費率更好。剛柔並濟,我在曲中進進出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壹個極其聰明的巫師,被貶謫到壹個遙遠的不毛之地,內心自有說不出的痛苦。但是,任何壹種痛苦都可能磨礪人的意誌,加深人的思考。正如後人所指出的,“遷中采文章,是壹大功業。”蓋以其浮誇的精神,受其憂助,言之順口,故造真理之耳。“是十幾年的貶謫生活帶來的巨大磨難,讓他受了意誌的煎熬,努力工作,收獲了做不到的東西,讓他不朽。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不僅指出他的文采得益於生活中的磨礪,而且進壹步揭示他的文筆明顯帶有生活經歷的痕跡:“憂其危,譽其悲。扔到空地上,放開天才。山窮水險,上下兩極婆娑。因此,它在文章中,語言更崔偉。"宋代大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對司馬氏八人進行了總體評價,認為他們都是在對天下無用的困境中能"自強"的"奇才"。由於文章的迅速發展和對佛、道、儒經典的精研,柳宗元壹生為眾多高僧撰寫碑文和塔註,他對佛教的深刻理解和超人的見識通過這些碑文和塔註廣為傳播。禪宗六祖慧能的碑文中寫道:“他的道以無為為其存,以空為其真,以多數為其歸。“它教導人們,以善性開始,以善性結束。它安靜是因為它不是假的。(《禮記》:命靜,性亦自然。)”真是言簡意賅,幾句話概括佛經;他在《南嶽托米》、《上北》中以其獨特的詩風生動地描述了他對陶的精妙理解:“無始無終,壹口氣說不完。”離開是掩護和溝通的結合,開始和結束都不壹樣。無摻鬼,道融,聖靈教無痕。?形遊無邊,大師好風。" ;他在《無姓僧》碑文中說:“眾生流動,趨向混沌,極樂乃得之正道。“從大格局上已經認識到,宇宙生命的毀滅,只有佛教才能拯救。碑的“陰”上寫著:“我求之不動,除非在外。“懂得‘向內求’和‘心不為外物所動’的深刻法理”;他還將儒家的“禮”與佛教的“法”進行了比較,指出了二者的並行作用,認為大小乘之差毫無意義,“定”、“智”、“返本”才是終極目標。這種超人的洞察力實在令人驚訝,因為佛教中很多高僧甚至後人都被卷入了大乘和小乘之爭,佛教也沒能擺脫分裂成大乘和小乘的命運!除了佛教經典,他在道教理論上也有很深的造詣。《陰符經》是壹部重要的道教經典。他研究後寫道,這是後人所托,不是《黃帝書》。擅長道家學說的宋代大文豪黃庭堅,也曾贊嘆地談及此事。他對佛教的深刻理解,反過來又賦予了他獨特的洞察力,他能夠對佛教和儒家內部對佛教的錯誤理解和做法有著特別清晰的認識,並對其進行清晰的分析。他清晰地描述了禪宗中南北兩派的勾心鬥角,以及“狂禪”派的邪惡和錯誤做法:“故傳道有利於微,禪為惡。如果被抓了,妳就渾渾噩噩了,但如果生下來,妳就遠離真相了。真正的分離有利於勝利。所以,那些愚蠢迷茫,以今日空虛為榮的人,都誣稱禪混淆其教。?空中和南北之間有壹場戰鬥。”“現在的禪語,有徘徊錯誤,與老師重疊,徒然取空言,脫方便。把道理顛倒過來,讓自己困在自己身上,困在人身上。“他在《南嶽大明寺法》的《碑陰》和《出家碑》中指出,很多高僧死的時候都有異象。比如晚上突然出現亮光,有仙音,有美妙的音樂,“盛青之聲”,周圍很多人都能看到聽到。這樣的事實很多,但“儒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保持沈默。北宋時,有壹位精通儒釋道的“長者”。他準備了壹塊石碑,讓蘇東坡為六祖慧能題寫柳宗元的碑文(舊的壞了再建新的)。據他說:“自唐朝以來,贊美祖先的人很多。"沒有智慧,簡就像孩子壹樣遲鈍。"蘇東坡也說:“劉子厚南遷,開始學佛。作為曹溪南嶽的豐碑,古今之奇也。”說柳宗元的碑文“古今奇絕”沒有錯,但說他“南遷”後“開始學佛”是錯誤的,根據柳宗元自述,“我自幼為善佛,求其道,積三十年。壹個講世界的人,很少會把話傳下去。在零陵(永州),我獨壹無二。”原來,對於佛教,他竟然是壹個有著“三十年”研究探索的“保育院”。可惜他壹直沒有遇到精通佛法的人,說服他。直到被貶永州,才有了重大突破,有所收獲。到達永州後,他的生活經歷迫使他深入思考幾十年來學佛過程中令人困惑的問題,而他與禪師荀的交往對他真正修行佛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剛到永州時,他連房子都沒有,只好暫時住在永州龍興寺的壹個寺廟裏,和壹個和尚交了朋友。此後,他在詩中多次贊美荀大師,可見他對荀大師對佛學的細致研究和修養是深信不疑的。在《元五首凈土堂》壹詩中,他稱荀為“良師”,可見他是在荀的指導下學佛的。反過來說,如果妳能說服壹個像他這樣的“巫師”和他的文章,妳怎麽可能是壹個普通人?後來,他可能幫助寺廟建造了“凈土院”和其他建築,他在那裏居住,並與僧侶壹起練習冥想。他曾在壹首詩中詳細描述了早晨“讀禪經”的情形:“我用從冷井裏打來的水刷牙,壹邊刷衣服,壹邊凈化心靈。悠閑地舉起佛經,信步走出東翟,高聲吟誦。貞節之源不取,為世人所追。佛與儒的本質也有望不謀而合,但對自然的修煉我又何嘗不擅長。道觀是那樣的清幽寧靜,青綠鮮苔連著竹林深處。現在,太陽從薄霧和霧氣中升起,松樹似乎沐浴在新的陽光中。很難說,離開了單壹的齊奏。”修行禪的人大多靜坐冥想,修行凈土的人喜歡大聲唱頌佛號。在這裏,他壹大早就把禪經拿到外面去讀,能夠從周圍的景色中生出“不好說”的“悟”的心態,真是有趣。他似乎沒有留下什麽專門的詩句來談他的修養水平和感受,但從他題為《宮媛五頌》的詩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修養水平的壹些表現:“從零開始學習,溺於貧窮。流形及此世,始悟三空門。華堂有幹凈的場,它的圖像是美麗而復雜的。冷香,含蓄的歌和詞。對不起導師,我離得這麽遠。”(《凈土堂》)結合上下文和其他詩中提到的現象,這裏的“華堂開清場,意象明繁”這句話應該是天目初開時的表現,可以看到意象,但不能自由選擇觀賞的對象;“沈默不破,言語安穩。曲塘的成立是什麽?高世芳在斯裏蘭卡。神聖的寂靜傳達了壹個信息,不同的是無知。利益虛假,誰有名?我希望我永遠也不會聽到,我會忘記我的想法。”(《屈講堂》)這裏的“願聞其言,而忘其意,來談我的思想”是壹種心平氣和,耳失聰,已忘其言,但勉強感受其思的高境界。“是個金結,又空又白。山花落幽戶,有忘其面。這裏面涉及到壹些東西,不需要分析。所有的聲音都是天生的,但噪音中有寂靜。心鏡如是,鳥飛無痕。”(禪堂)這裏“全團持空白”的意思是“空室生白”,上面的“忘機”、“忘意”都是“忘詞”的意思,可以互相印證。“心鏡相照,鳥飛無痕”是對從容深沈的形象描述。這裏描述的領域在之前的實踐中已經有了很高的體驗。修煉的水平主要表現在心性的提升上,超凡體驗,即所謂的“宗教體驗”,只是心性標準的表現形式之壹。壹個人心智的提升,必然會體現在他的言行上:守真、行善、戒“貪愚”、忍苦,都是言行的標準。柳宗元自己也說,“佛法之道,大而寬容。凡是以世外為恥的人,都會想壹想。”佛教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凡是有誌於擺脫物欲束縛,不願做世俗枷鎖的人,都會認同佛教,皈依佛教。這也是他自己修行佛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