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ī chù jí fā
成語解釋:觸: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開弓等著射出去。比喻事態發展到了十分緊張的階段;稍壹觸動就會立即爆發。泛指極易發生。
引證解釋:
1.本指箭在弦上,張弓待發。比喻事態發展已極緊張,壹經觸動即可爆發。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壹節:“積數千年民族之精髓,遞相遺傳,遞相擴充,其機固有磅礴郁積、壹觸即發之勢。”徐遲《不過,好的日子哪天有?》:“糧食偷偷地在百貨大跌之中上漲了。《新華日報》有兩天被扣了。到處引起了紛紛的推測,似乎內戰壹觸即發了。”
2.泛指極易發生。葉聖陶《火災·被忘卻的》:“女朋友初見,彼此贈送些化妝品,壹同買些東西吃,此外談論入時的裝束和所聞的趣事,敘述家庭的情況和自己的經歷,也是最經常的,壹觸即發的。”
成語典故:
宋·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壹觸,厥怒四起。”
葉聖陶《火災·被忘卻的》:“也是最經常的,~的。”
色彩中性
結構緊縮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箭在弦上、劍拔弩張、千鈞壹發、
反義詞引而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