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天,孟子的弟子萬章,對這位歷史上的賢相伊尹的為人品行提出了質疑,向孟子請教。萬章問道:“人們有這樣壹種說法,‘伊尹用烹調的技術去幹求湯王’。真有這回事嗎?”
孟子斷然駁斥道:“不,不是這樣的!”他隨即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澄清,說:“(當年)伊尹在有莘國的郊野種田,十分喜愛堯舜之道。要是不符事道和義,即使拿天下的財富給他作俸祿,他也毫不理睬;即使系四千匹馬在他面前,(作為饋贈他的禮物),他連看也不會看上壹眼。要是不合乎道和義,壹點小東西也不會拿給別人,也不會向別人要壹點小東西。”
於是孟子指出當年商湯王聘請伊尹出山的情況: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這壹段話的意思是:湯王派人帶著禮物去聘請他。他動不動聲色地說:“我為什麽要接受湯的聘禮呢?怎麽比得上我現在這樣身居田野之中,由此以研究堯舜為樂呢?”湯王三次派人去聘請他,然後他才完全改變態度道:“我與其身居田野之中,由此以研究堯舜之道為樂,怎比使這們君主成為堯舜之君呢?怎比使這些百姓成為堯舜的百姓呢?怎比在我生前親自看到堯舜之道見諸實行呢?上天降生這些百姓,使先知的人幫助後知的人覺醒,使先覺的人幫助後覺的人覺醒。我,是百姓中天生先覺的人。我將拿這個堯舜之道去幫助這些百姓覺醒。不是我去幫助他們覺醒,又是誰呢?”
接著,孟子又指出道:“伊尹心裏想的是,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壹個男人壹個女人沒有沾受堯舜恩澤的,就好像是自己將他們推倒在水溝中壹樣。他是這樣自願把天下的重擔挑在肩頭,所以跑到湯王那裏去,拿討伐夏桀拯救百姓的事向他遊說。我沒有聽說過委屈自己卻能匡正別人的,更何況屈辱自己而匡正天下呢?聖人的行事各不相同,……但是歸結起來(有壹點***同的)就是保持自身的純潔罷了。我只聽說他用堯舜之道去幹求湯王,沒有聽說用烹調技術的事。”
以上這段話,記載在《孟子 萬章 上》篇中。後人根據這段話,根據出兩句成語:壹句是“先知先覺”,意思是了解事物的真諦、掌握道理比壹般人超前。另壹句是“翻然悔改”或“翻然悔悟”。“翻”,即是幡。“翻然”,很快轉變過來。整句成語的意思是指思想大轉變,徹底悔悟,徹底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