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明,但覺厲”,即“不明覺厲”,網絡用語,意為“雖然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麽,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猛然看到這樣的解釋,瞬間有壹些淩亂,原本以為成語的造詞只可能發生文言盛行的古代,近現代偶有,然而在白話文已經絕對普及的今天,還能出現類似成語的詞實在令人有點兒小驚,不過細細品來,這詞造的還挺有意思,甚至還有了拓展的詞:“明則不厲”(明白了就不厲害了),看到這兒不咂舌都不行了。
成語是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壹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成語的定義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漢語成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年),收錄古今成語24808條,另有《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收釋古今成語17934條。
從成語產生的年代來看,第壹個高峰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由於列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壹個寬松的學術氛圍,出現了儒、法、墨、道、縱橫家、陰陽家、名家、兵家、農家等多種學派。然而,諸子百家的學說即便在現在讀來,仍然存在很多深奧晦澀的理論,而這些學派的代表人物,為了使自己的學說更能為人所接受,獲得更大的影響力,需要將這些理論能夠淺顯的講述出來,讓人能夠明白並且認可,於是他們中的壹些人,選擇用各種寓言和故事來深入淺出的表達出自己學說的主要思想,而這些寓言故事就成為很多成語的出處,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無疑是其中講故事的高手,莊子那逍遙飄逸的文章中,有譏笑不顧自身條件,機械地模仿別人的成語“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有主張道法自然的“庖丁解牛”、“遊刃有余”,有鄙視權力與欲望的“餐腥啄腐”;韓非子的文章則冰冷深刻,以壹個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著世界中的愚昧與醜陋,“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買櫝還珠”、“郢書燕說”、“兔死狗烹”、“中飽私囊”這些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漢代開始,賦文盛行於世,歷經數朝而不衰,賦是壹種有韻文體,辭藻華麗、朗朗上口,賦中出現的壹些詞匯後來也變成了大家常用的成語,例如:蛾眉皓齒(司馬相如《美人賦》)、翩若驚鴻(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曹植《洛神賦》)、滄海壹粟(蘇軾《前赤壁賦》)、如泣如訴(蘇軾《前赤壁賦》)、飄飄欲仙(蘇軾《前赤壁賦》)、月白風清(蘇軾《後赤壁賦》)、風起雲湧(蘇軾《後赤壁賦》),這些成語並沒有什麽典故,但短短四字,卻描述出了壹種壹般詞語難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此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作品,更是將這種類型的成語造詞推向了高潮,可以說,在白話文推廣之前,文學作品越豐盛的時代,成語產生的數量就越多,唐宋明清四代***產生成語4310個,占總數的59.33%,可見壹斑。
20世紀早期,以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為代表的白話文運動取得了重大成就,使白話文在文學作品和壹般學術著作的範圍內取得了合法的、正統的地位,由於白話文書面語與口語壹致,很快就顯示了極大的生命力,文言文逐漸淡出,成語也就失去了產生的土壤,此後再鮮有新造的能夠為大家公認和廣泛采用的成語。
進入21世紀,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作為大眾交流平臺的重要程度越來越高,在這個平臺上,出現了空前的造詞高峰,大量的網絡用語出現,例如:斑竹、粉絲、醬紫、稀飯、恐龍,吐槽等,但這些詞匯大多采用諧音或者外來語音譯,以及壹些用誇張手法的指代詞語,沒有多少深度,優點就只是詼諧和上口。而反觀“不明覺厲”這個詞語,在眾多網絡用語中確實顯得有些驚艷了,水平高出傳統的網絡詞語壹大截,且能夠被大家認可並在網絡上廣泛應用,絕對值得稱贊!相信在數以億計的網民的推動下,我們的語言和詞匯會繼續推陳出新,成語這壹個古老而深邃的國學精粹也會有新的補充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