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壹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⑥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誌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擴展資料
成語典故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孔子還說:“立於禮。”(《論語 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 堯曰》),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
孔子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壹方知造化為何物矣!”
百度百科_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