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中沒有“入聲”,廣東話則保留的十分完整。可對比讀“入”字時的嘴型。街邊那些傻書說三個月學會廣東話,竟然用普通話的四個讀音,來翻譯廣東話的九個讀音,簡直是“九噏(9 up)”。
《念奴嬌·赤壁懷古》《雨霖鈴·寒蟬淒切》《滿江紅·怒發沖冠》,這三首詞的韻腳都是入聲,普通話就讀不出好的效果。
廣東話日常中的文言用法,還是從古代沿用至今。古可古到春秋時期,在《詩經》就有了。下面是壹些在日常閱讀中發現的例子,詩詞歌賦中都出現有。
“弊在”。“弊”有“弊端”、“糟糕”、“不利”之意。蘇洵《六國論》中有“六國破滅,非兵不善,戰不利,弊在賂秦。”
“隔籬”。指鄰居。農村家庭的屋前屋後都會種些瓜果蔬菜,並以籬笆為界(後來才用墻),與鄰居是籬笆相隔。杜甫詩《客至》中有“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此詩中的“隔籬”就是廣東話日常說的“隔籬鄰舍”中的“隔籬”,也有“旁邊”的 意思。“隔離”是動詞,不是此意。
“飲勝”中的“勝”。由於廣東人忌“幹”,所以不說“幹杯”,而用“飲勝”。“勝”就是“盡”、“完”之意,“勝”的意思也較利是。
《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中有“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成語“不勝枚舉”、“美不勝收”、“不可勝數”的“勝”都是此意。
這類詞語反映了廣東人的語言禁忌,某字的讀音與不吉利的字同音時,常用與其相反意思的吉利的字代替。通書說通勝,豬肝(音幹)說豬潤,動物的肝壹律說“潤”,舌頭的“舌”與“蝕”(吃虧)同音,則改為稱“脷”,諧“利”音,有賺。竹杠(音降)說竹升,空屋、空桶、等說吉屋、吉桶,“空”與“兇”同音。甚至連“伯母”都說成“伯有”,“母”與“冇”同音,指沒有。
“後生”,年輕的意思。廣東話也會說成“後生仔”“後生女”對應不同的性別。《論語》有“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俾”,廣東話中的“給”“讓”多說“俾”。“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中有寫有“仁兄愛我,俾爾傳言”,是“讓妳負責傳言”。俾在廣東話中還作被動詞。
“俾”也寫作“畀”,《詩經·小雅·巷伯》有“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 ”。“投畀財虎”讀起來就是在說粵語的感覺。
?“無端”。端有端點,起點之意。無端就是沒有緣由,沒有來源之意,也可說“無端端”,“無端白事”。李商隱詩《為有》“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渠”(佢)。廣東話中的第三人稱代詞用“渠”(現寫作“佢”)。朱熹《觀書有感》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渠”代指“半畝方塘”。曾國藩家書中,大量用“渠”來表示第三人稱。
?“諗”,有“想”、“思考”、“考慮”、“思念”之意。《詩經·小雅·四牡》有“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得閑”,指有時間,有空。韓愈詩《東都遇春》有“得閑無所作,貴欲辭視聽”。
“犀利”,有利害,了不起,唐朝陸龜蒙《雜諷九首》“吳兵甚犀利,太白光突兀”。
“舊時”。廣東話將過去相對較久遠的年代或日子稱為“舊時”,大概相當於“從前”、“以前”。劉禹錫詩《烏衣巷》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木蘭詩》有“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晏”。古文中意思很多。在廣東話中有遲,晚的意思。《論語·子路第十三》有: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孔子問冉子為什麽這麽晚才回來。
屈原的《離騷》中有“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廣東話中,“晏晝”表示中午或者下午,吃午飯叫“食晏”。
“未曾”,是“還沒有”或“至今還沒有”的意思。唐·韓愈《辛卯年雪》詩:“生平未曾見,何暇議是非。”很熟悉的歌《好心分手》,“回頭望,伴妳走,從來未曾幸福過”。
廣東話中仍有許多是保留古代的詞語。如“食飯”“飲茶”“返去”“壹樽酒”的“樽”,“穿衣服”說“著衫”,“倒茶”說“斟茶”,“今天早上”說“今朝”,“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鍋”說“鑊”,“脖子”說“頸”,大腿說“大髀”,臉說面。還有“幾時”“幾多”“卒之”“於是乎”等,還有“二十”說“廿”,“三十”說“卅”,“看”說“望”或者“睇”,“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大聲叫喊說“嗌”。“像”說“似”。這些都是廣東話保留了文言文的詞匯的例子。
像“老竇”這個詞。廣東話“老竇”是指父親。現在大多數人寫作“老豆”,我認為寫作“老竇”才是有根據的。《三字經》裏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名竇禹鈞,是五代十國時期晉國人,大概在現今的河北省,古稱河北為燕地。
竇燕山把五個兒子都教育成大材,“五子登科”。作為壹個父親,他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後人或許是處於對竇燕山的膜拜,或許是對父親教育好子女的角色期望,於是將父親稱作“老竇”。
單音節詞:
廣東話像文言文壹樣保留較多單音節詞,“明白”就說“明”,“憎恨”說“憎”。“知道”說“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還有“認識”說“識”,“拼搏”說“搏”。“眼睛”說“眼”,“時興”說“興”。說壹個人“精明”,說他“精”。
?文言語法:
詞類活用,“益妳”,這個詞語在廣東話口語中使用頻率極高。“益妳”是“使妳受益”之意,“益”名詞作動詞用。“有嘢益妳”是“有東西或者事情使妳受益”。普通話中也有使動用法,如“美容”中是“使容美”之意,“瘦身”的“瘦”是“使···身瘦”之意。
倒裝句:
最常見是“我食飯先”這類狀語後置,“先”是狀語,在賓語之後。還有“頂妳唔順”是“受不了妳”的倒裝,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蘇軾《石鐘山記》“古人之不余欺也。”
廣東話的口語“俗中帶雅”,很大程度上,由於日常口語中保留了古代文人墨客曾用過的詞匯,聽起來似乎還有點“文縐縐”的感覺。
粵語的音調較多,在音樂作詞也更容易入樂,表現得更起伏跌宕和豐富,普通話畢竟四個音,出現很多同音字。
毋庸置疑,粵語歌要比國語歌好聽。“回頭望,伴妳走,從來未曾幸福過”,用普通話常就覺得怪怪的,有其“福”是入聲,普通話卻是平聲。
普通話還是要學的,但只是作為溝通壹種工具。要好聽,更有文化,肯定是方言。上課、讀書、讀報,也肯定是方言更有趣。
不過廣東的其他方言,南海話、順德話、四邑話、陽江話等也逐漸趨同廣州話了,似乎無法避免。
而同時,很多廣州後生仔女,也不使用廣東話的某些詞語。廣東某些地方“上下課”會說“上落堂”。廣東很多年輕人以學香港的“懶音”為潮。
二〇壹八年三月記。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