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自以為是的意義解釋

自以為是的意義解釋

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是正確的,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擴展知識:

成語起源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全心孟子》:“人皆樂之,自以為是。”

後人由此典故衍生出“自以為是”這個成語。

成語及其故事

有壹次,和他的老師孟子聊天,談到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後想回魯國,他談到了三種人:野人、守衛者和善良者。

孟子對這三種人持否定態度。萬章問孟子:“對郝好先生,孔子居然認為他是壹個危害道德的賊。為什麽?”?孟子回答:這種人,妳否定他,但是妳又不能舉出什麽具體的過錯。妳要批評他,沒什麽好批評的;他和別人同流合汙,活得像個守信用的人,行為像個幹凈的人,大家都喜歡他,他自以為是。

然而這些都是與堯舜之道相悖的。所以他是小偷,是道德風險。孔子說:他討厭似是而非的人和草,因為怕它把莊稼弄亂,他討厭惡小人,因為怕他把仁義弄亂,他討厭油嘴滑舌的人,因為怕他把忠厚弄亂,他討厭箏樂,因為怕它把雅樂弄亂。

我討厭紫色,怕它混淆紅色,我討厭好好先生,怕他混淆道德。壹個紳士可以讓壹切回到正軌。孟子說“人皆悅之,自以為是”,被後人用來形容人的主觀固執和謙虛。

成語寓意

自以為是的人往往盲目自滿,滿足於自己的成績,不認真學習新理論,不吸收新知識,不研究新情況和深入思考問題,不接受新事物,最後害人害己,讓自己處於自我威脅的境地,走不出來。

孔子曾說:“三人必有壹師。”壹個人即使知識淵博,他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無所不知。因此,壹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適應變化的形勢,根據形勢采取最恰當的措施,與時俱進。

成語應用

書面用法

自以為是是指妳認為自己是對的,把自己描述成主觀不開明的態度。主謂結構,帶有貶義;壹般在句子中用作謂語和定語。

使用示例

宋珠熙《答王尚書》:“妳自以為是,卻對文大以為然,使妳嚴重得罪聖人之門。”

馮明夢龍《警世怒公恨半山堂》:龔景自以為是,主張三不足:“氣象不足以畏,人言不足以悲,祖宗之法不足以守。

李晴如真《鏡花緣》八十四回:“世人常自以為是,自誇其能。別人看了,雖然稱贊,但是覺得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