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拼音:guò mén bù rù。
2、釋義:進門不進門,形容兢兢業業,大公無私。
3.來源:戰國鄒蒙克《孟子》離婁:“於吉太平時,三進其門,不進。”
4、近義:公而忘私。
5、反義詞:假公濟私。
6.例:淩軒等《晉書·皇甫謐傳》:“故堯舜時代,士人或收林澤,或不敢進門。”
7.書面用法:這個成語壹般在句子中做謂語和定語。意思是路過房子但不進去。比喻為公而忘私。也指路過門口沒進去。
成語典故:
古代有壹次大洪水,持續了20多年,波及面積很大。當時正是舜當政時期,他派禹(鯀之子,因欲治水被堯處死)去治水。於吸取了父親治水的教訓,采取疏浚的方法,根據地形規劃水道,把洪水引向江海,終於平息了洪水。
但治水過程中卻發生了幾個小插曲:余三十多歲還沒結婚,在土山(今浙江紹興縣西北)認識了壹個叫的姑娘。他們非常相愛,成了親戚。但婚後四天,余就出門治水了。
治水13年,於三次路過他家,有壹次孩子還在繈褓中啼哭;曾經壹個孩子剛學會叫爸爸;再次,孩子長大了,想留住父親。余壹次也沒進他家,因為時間太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