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有什麽哲學成語嗎?

有什麽哲學成語嗎?

成語中的哲學真理

1,畫蛇添足

“畫蛇添足”是壹個成語,意思是做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這個成語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語說:楚國有壹個貴族家庭。犧牲之後,他們給幾位客人敬了壹杯酒。幾位公客面對壹杯酒,壹時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壹個門衛想出了壹個主意,說:“我有個主意。讓我們在地上畫壹條蛇。誰先抽到誰就喝這杯酒。”所有的客人都同意了,於是開始分頭畫蛇。突然,其中壹個人先畫了壹條蛇。他拿起杯子想喝。看到別人還沒畫完,他左手拿著杯子,右手拿著筆。他欣喜若狂地說:“妳看,這條蛇沒有腳。我來補充壹些吧。”就在他給蛇添腳的時候,另壹個路人已經把蛇畫好了,於是他從第壹個人手裏搶過酒杯,大聲說:“蛇沒有腳,妳為什麽要添腳?”說著,舉杯暢飲。畫蛇足的人張口結舌,壹句話都說不出來。

蛇本來沒有腳,自作聰明的人強行在上面踩了幾腳,結果從勝利者變成了失敗者。這裏包含的哲學道理是,人應該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否則,人為地或主觀地美化和歪曲事物的實際面貌,必然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從廣義上講,人們應該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是什麽,在反映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或認識不足,但絕不能主觀武斷地歪曲。雖然“畫蛇添足”壹言難盡,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有時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有些人在處理問題時,不如實反映客觀現實,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計劃、想辦法,而是自作聰明,任意標新立異,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客觀現實上,從而造成工作失誤。這和“畫蛇添足”本質上是壹樣的,是壹種采用主觀任意性而不是客觀實際的哲學思維方法。我們應該消除或者盡量避免這種思維方式。

2.荊人們跟著表了態

說起刻板思維,《呂氏春秋評論》中“荊人隨表”的故事比較典型。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有壹次楚和宋打仗。楚國打算潛入沈河,攻打宋國。於是他派人到河邊,在他能過的淺水處做了記號。後來河水突然上漲,步行過河已經不可能了。但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楚軍仍按原計劃於深夜在灤河岸邊有標記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湍急湍急,壹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們驚慌失措,好像房子塌了壹樣,大喊大叫,壹片狼藉。真的是“京族人還是跟著表,引導他們,所以戰敗了。”

這個故事生動地描繪了楚軍的僵化。河道不是死水壹潭,深淺輕重緩急不會壹成不變,但楚軍只是跟著看,當然會犯大錯。事實上,任何事物都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事物出現在某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是有條件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原來的狀態會發生變化。孫武說得好:“五行無常,四季無常,日有長短,月有生死。”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來看,即具體事物的存在狀態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的思想如果不註意事物具體條件的變化,不隨其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就會使思想脫離實際,使思想僵化,在具體行動中出現失誤。

思維僵化的危害很大。人做事情總是有壹定的計劃的,而正確的計劃只來源於對客觀事物的準確分析和判斷,本質上意味著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狀態和條件的正確認識。但客觀事物總是變化的,這就要求人們在思維上做出相應的改變,否則就會導致指導思想過時,從而使行動的後果與自己的意願背道而馳。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是如此。以國家對經濟問題的處理為例:市場的供求矛盾總是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而呈現出各種具體情況,有時是供不應求,有時是供不應求。如果不關註這些具體的變化,或者把以供過於求為目標的經濟政策運用到矛盾的情況中,或者把以供過於求為目標的經濟政策運用到矛盾的情況中,就會導致經濟決策的重大失誤。當然,解決各種問題要靠各種專業知識,但從上述思維僵化的危害來看,說明掌握正確的哲學思維可以使人在思維方法上既唯物又辯證地看待問題,從而避免犯壹般思維方法的錯誤。

3.貓和羊和睦相處

眾所周知,我國有個成語叫“不著邊際”。這個典故出自《左傳·Xi公四年》:“妳在北海,我在南海,也不過是風馬而已。”意思是妳住在北方的齊國,我住在南方的楚國。兩地相距十萬八千裏。就算丟了馬牛,也達不到正確的領地。後人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不相幹的事情是不能扯在壹起的。然而這裏說的是“貓和羊”的和諧,說貓和羊可以和諧,可以聯系,也不奇怪。這是達爾文的偉大發現。“食物鏈”是達爾文在論述生物進化觀點時提到的壹個著名而有趣的發現。在研究生物學時,他觀察到哪裏有更多的貓,哪裏就有更多的羊。貓和羊有什麽關系?原來,羊吃的是壹種三葉草,這種三葉草是由有袋蜜蜂授粉的,田鼠經常破壞蜂巢來吃這種蜂蜜。所以田鼠多了,蜜蜂少了,三葉草授粉的機會也就少了。相反,貓越多,田鼠越少,有袋類動物越多。三葉草授粉的機會越多,收獲就越好。三葉草越多,牧場越多,羊自然就越多。因此,“壹只貓、壹只田鼠、壹只藥丸蜂、壹只三葉草和壹只羊”形成了壹個相互關聯的生物食物鏈。

達爾文發現的“食物鏈”揭示了生物界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規律。說明有很多事情看似毫不相幹,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事實上,在客觀世界中,不僅有食物鏈,還有其他相互關聯的“鏈條”。從宇宙星系到微觀粒子,從無機世界到有機世界,從自然到人類社會,從客觀世界到主觀世界,都處於普遍聯系的相互影響和制約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說:“當我們仔細考察自然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壹幅由各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休止地交織在壹起的圖畫。”植物的生長總是和壹定的日照、溫度、雨露、水分、土壤等等有關。壹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環境,與壹定的社會、學校、家庭影響有關。人體有機體的各個部分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體的各個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及其功能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

總之,以客觀事實為基礎,用唯物辯證的眼光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可以把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聯系起來。當然,這不是人為創造的,而是客觀事物本來就是這樣,只是被人們正確認知。

4、熟練解牛

戰國時期,魏國的君主魏惠王有壹次來看我的主人宰牛。我的主人是魏國有名的廚師。當他解剖壹頭牛時,他的手、腳、肩膀和膝蓋的運動以及刀子的聲音。像音樂壹樣有節奏,他毫不費力地把牛的骨頭和肉分開,雙手利落地落下。魏惠王看後驚嘆不已,佩服不已,就問他:“妳的手藝怎麽這麽高?”我師傅回答:“其實也沒什麽奇怪的,因為我已經熟悉了牛肉和骨頭的構造。壹開始,我只看到壹頭完整的牛。學了三年,看到的不是壹整頭牛,哪裏是關節,哪裏是筋骨,哪裏是刀切,需要多大的力氣。我都知道。我順著肉和骨頭相遇的地方,壹個壹個地把它們分開,毫不費力。”他接著說,“壹般牛屠夫用的刀都要壹個月換壹次,因為他們的刀刃經常碰到骨頭。壹個熟練的牛屠夫壹年可以換壹次刀,因為他只用壹把刀切開裏面。然而我的刀用了十幾年,解剖了幾千頭牛,鋒利如新刀。因為肉和骨頭之間有縫隙,我看到它輕輕的插了壹刀,肉壹塊壹塊的掉了下來。當然,面對復雜的結構,我得全神貫註,認真仔細,做到萬無壹失。”

我對牛的理解,不僅僅是他眼中的壹只完整的牛,而是牛的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在客觀事物中,聯系是很常見的,包括內在的、外在的、必然的、偶然的、本質的和非本質的。事物總和的內在的、穩定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系,就是事物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決定了事物的性質、存在特征和發展趨勢。法律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不管我們承認與否,不管我們承認與否,不管它對我們是有益還是有害,只要條件存在,它就壹定會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在工作過程中正確認識規律,自覺遵守客觀規律的要求。這是唯物主義壹元論的要求。同時,人在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動的,我們可以了解規律,利用好規律,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取得良好的效益。這就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問題。

我師父在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遵循這個基本原則。他知道,理解牛壹定要從自身結構出發,不能莽撞,要遵循理解牛的規律。想要很好的了解牛,就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實踐和了解它們。經過20年的實踐,他終於對牛的各個器官的位置和骨道的特點有了清晰的認識,並認識到了解牛的規律性是輕松分離牛的骨頭和肉的唯壹途徑。

5.現在過馬路太晚了

戰國時期,有壹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楊朱。有壹天,他的鄰居跑了,丟了壹只羊,於是全家人都出去找,請楊朱的家奴幫他找。楊朱問:“為什麽只找壹只羊就需要這麽多人?”鄰居說:“村外岔路太多,沒人走是不行的。”於是楊朱讓他的奴隸和鄰居壹起去找羊。過了很久,找羊的人陸續回來了。楊朱問他的鄰居:“妳找到羊了嗎?”他悲傷地對鄰居說:“我丟了,但是我沒有找到。”楊朱又問:“我怎麽找不到?”。鄰居回答:“岔路口太多,岔路口也有。誰知道羊去哪了?”所以找不到。”“原來如此。”楊朱沈思了很久,卻很久沒有笑。他的學生看到他這樣都很驚訝,不解地問:“丟了壹只羊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何況又不是老師的。焦為什麽這麽悶悶不樂?”楊來回答:“我不是為了壹只羊,而是和我們的學習、研究有關聯。“如果其他同學在學習上壹手抓東壹手抓西,他們就不會專心,就會像在岔道上找羊壹樣壹無所獲。”

在這裏,楊朱闡述了壹個非常深刻的哲學原理,就是做任何工作都要註意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同壹事物中也有許多矛盾。在復雜的矛盾群體中,各種矛盾力量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事物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了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這個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並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相反,其他處於次要地位的矛盾,則是非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但反過來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因為各種矛盾力量之間的關系在內容的發展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區分並不是壹成不變的,它們的地位在壹定條件下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註意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在關註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關註次要矛盾的解決。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是如此。《迷途之羊》的典故分歧太多。如果不分輕重緩急,平均分配人力,結果只會是徒勞無功。如果我們分析每條路的情況,看羊最有可能從哪條路跑去重點尋找,拿回來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6.紙上談兵

古人說得好,“上第壹,知第壹;論重要性,行為為重”,這是中國古代樸素的知行觀。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如何看待知與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體現了不同的哲學思想。“紙上談兵”是片面強調理論,忽視實踐的形而上學錯誤。《史記·廉頗商相如列傳》是這樣說的: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趙括“幼時學兵法,言軍務超乎天下之力”,對兵法真是了如指掌。其實他父親早就看穿了他,認為趙括只是個學書的教條。如果真的讓他領兵,“破趙軍者必在其中。”相如也看到了這壹點,說趙括能白背父親的藝術,卻不知道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可惜趙王不聽勸說,以趙括為大將抵抗秦軍,果然四十萬大軍被趙括的教條所消滅,趙括也死在亂箭之中。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理論脫離實際的危害性。知道或者理解理論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只是知道,不知道怎麽做,就會造成無窮的傷害。有些人只會靠嘴皮子炫耀自己的學識,遇到具體問題時,束手無策,毫無用處。範鎮《東寨筆記》中有壹個“費鐵嘴”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這壹點。壹天,蜀王聽說宋天兵要攻打蜀國,非常害怕。朝中大臣都在物色能抗天兵的人。這時,壹個外號叫“廢鐵嘴”的人來找國王回答。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不僅有知識,而且有勇氣。他仔細壹聽,說:“我從來不敢這樣。”於是,大家都笑著退朝了。“廢鐵嘴”只能說。做不到又有什麽用?所以大家都嘲笑他。

人類掌握知識或理論的目的是為了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只有這樣的理論和知識才有生命力。只有人們根據復雜多變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理論和知識,並通過實踐進步不斷深化,它才能成為人類的寶貴財富。理論再好,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也只能是紙上談兵。趙括戰敗被殺,是因為他讀了孫子兵法,不知道如何運用。

7、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三國演義裏的壹個小故事。有壹次,曹操領兵打仗。行軍途中,戰士們又抽又渴,卻找不到水。曹操見此,眉頭壹皺,思緒萬千。他用鞭子指著前面的森林說:“前面有梅林。樹上有許多又大又酸的果子,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壹聽是李子,嘴裏分泌了很多唾液,不渴。

這個望梅止渴的故事,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聽梅止渴,因為其實沒有梅林,大家自然看不到梅林,只是聽曹操的話。這裏體現的是人體消化系統與梅子酸的聯系。曹操利用這種聯系,巧妙地降低了渴兵的威脅。而這種聯系可以用條件反射來解釋。

人和動物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是通過反射活動進行的,反射活動可分為條件反射和無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是人類和所有其他動物的先天反射,是壹種遺傳本能。條件反射是以無條件反射為基礎的,是動物自身活動的經驗建立起來的,或者說是後天習得的。比如食物能引起狗的興奮,立即分泌唾液,這是壹種無條件反射。但如果每次餵狗都受到光的刺激,狗就會長時間壹見光就流口水。這時,感受到光的興奮與感受到食物的興奮是相通的。這種反射叫做條件反射。不管是條件反射還是無條件反射,人和其他動物都有壹樣的東西。這並不是人類和其他動物在反射方面的區別。

條件反射是接受外界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動。必須有某種方式來建立這種反射。通過眼、耳、鼻、舌、體等感覺器官向大腦傳遞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反射稱為第壹信號系統,是人和其他動物共有的。但人的社會實踐是壹種創造性活動,人的意識需要反映的東西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遠遠超過其他動物。第壹種信號系統無法滿足這種反射的需要,於是出現了第二種信號系統。即語言的反射信號引起的反射活動。語言抽象地表達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所以人類反思的廣度和深度達到了其他動物無法比擬的高度。第壹信號系統的反射是具體圖像的反射。第二信號系統的反映是抽象概括的理性反映。

人們看到梅林和酸梅就吐槽,這是在第壹信號系統基礎上的反思。當人們聽到別人談論梅林和酸梅時,通過語言的方式,引起反射,分泌唾液,這是在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的反射。這是人和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難怪士兵們聽說曹操謊報了梅林,都覺得不那麽渴了。

8、胸有成竹

北宋時,有壹位著名的畫家叫文,他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細膩逼真,非常出色。文和畫畫都很認真。為了畫好竹子,他在窗前種了許多竹子,每天仔細觀察竹子枝葉的狀態和生長情況,了解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形態變化。經過長期的種植竹子的實踐和觀察,他不僅對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腦海中形成了竹子的各種形象。正因為如此,他在開始作畫之前,就對自己要畫什麽樣的竹子,怎麽構圖,怎麽著墨,有了壹個輪廓,不用反復苦思冥想,就能把各種竹子畫得遊刃有余,繪聲繪色。於是他的壹個朋友誇獎他說:“妳會畫竹子,就有計劃了。”也就是說,文和柯在畫竹子的時候,心中就已經有了完美的竹子形象。

文和畫竹之所以能揮毫潑墨,是因為他自身的國畫功底;另壹方面是他長期的觀察和實踐,體現了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從必然到自由的發展。必然是指客觀事物的規律,即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的、穩定的聯系。自由是指人們對必然規律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於擺脫客觀規律而獨立,而在於理解這些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法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不管我們能不能認可,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需要不需要,只要條件具備,法律就會發揮作用。當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某種規律的時候,就被某種方式盲目支配,根本沒有自由可言。人壹旦知道了某種規律,就能有意識地用它來改造客觀世界,這時人就掌握了自由。從整個社會的情況來看,原始人對客觀規律知之甚少,所以自由很少。現代人掌握了壹定的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就有了更大的自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會有越來越多的自由,但由於客觀世界的無限發展,絕對的、完整的、必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文學和可畫的竹子都有這樣壹個從必然到自由的發展過程。當他開始畫竹子時,他也不順手,只是機械地復制竹子的形狀。那時候他還在畫竹子的必要境界。為了畫好竹子,他種了竹子,看著竹子。不僅記住了竹子的大致形狀,還記住了不同季節竹子枝葉的變化,以及不同種類竹子的特點。這時,他對竹子的理解從必然的境界走向了自由的境界,自然畫起竹子來得心應手,信心十足。

9.刻舟求劍

戰國時期,壹個楚人乘船渡江。船在河裏航行,他壹時大意,撲通壹聲,把隨身帶的劍掉到了河裏。他立即在船邊放下劍的地方刻上壹個記號,並對自己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在河裏航行了很長時間,最後終於靠岸了。他迅速從船上有標記的地方跳入水中尋找寶劍。結果半天什麽都沒抓到。

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劍”的寓言。船壹直往前開,劍落在河中央,離船停靠的岸邊很遠。在船上做標記怎麽才能找到劍?由此我們必須正確把握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

物質世界處於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絕對的靜止和沒有運動的靜止是不存在的。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生命的無機世界到有機世界再到人類社會,沒有什麽是不動的。就運動的基本形式而言,既包括簡單的位置運動和位置變化的機械運動,也包括物理運動和化學運動;既有每個有機體改變自身的新陳代謝運動,也有以社會基本矛盾的產生、激化和解決為標誌的社會運動。運動是普遍的、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承認與不承認的絕對運動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區別之壹。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那麽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有靜止的壹面,比如壹個人在壹段時間內看不到外表的任何變化。壹件家具和其他東西相比,位置沒有變化。我們坐在船上,船在移動,我們沒有離開座位。認識到這種靜止在壹定條件下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將無法正確認識客觀事物。但這種靜止只是相對的,是絕對運動的特殊形式。壹個人雖然壹段時間變化不大,但也只是沒有質變,量變總是有的;壹件家具不改變它在房子裏的位置,但它有內部的分子運動;我們坐在船上,彼此沒有相對運動,但我們仍然相對於岸上的參照物在運動。所以,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這個楚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只要自己坐姿不變,其他條件不變,結果永遠找不到自己的劍。

10,鄭仁買鞋

春秋時期,鄭有壹個人打算去市場買鞋。於是他先量了腳的長度,寫下了壹個尺碼,但是走的時候不小心把尺碼忘在家裏了。當我在市場上找到壹個賣鞋的地方時,我正在買鞋。突然想起來尺碼,就對賣家說:“我把鞋子的尺碼忘在家裏了,回家再買。”說完就跑回家了。當他跑回家去量尺寸,匆匆趕回市場時,天色已晚,市場已經散了。他白跑了兩趟,卻沒買鞋。有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妳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而壹定要回家去拿尺碼呢?”他振振有詞地回答:“我量的尺寸很準。我怎麽能用腳精確地測量?”

這個“壹個人買鞋”的寓言,諷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條,無視客觀現實的人。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主要是不理解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關系,把理性認識絕對化。我們在認識壹個事物的時候,最初只是接觸和了解它的表面聯系和外在特征。這是感性認識,直觀,片面。在我們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感性認識不斷積累,不斷重復,所以對這個東西的認識也不斷加深,正確地反映了這個東西的本質和規律性。這種理解就是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僅靠感官是無法完成的。是抽象思維形成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在我們的實踐活動中,沒有理論的實踐就是盲目的實踐,成功率極低。但是,如果只註重理論而不從實際出發,不相信產生理性認識的現實,就會誤入教條主義的歧途。這個鄭人兩次旅行都是徒勞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事實上,他犯了這樣壹個教條式的錯誤。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還在重蹈鄭國人買鞋的覆轍。他們輕視或否定感性認識,不從實際出發,不調查研究,只是從書本出發。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被當作行動指南,而是被當作教條,當作包治百病的藥方,不分時間、地點、條件地生搬硬套,卻對本書沒有提到的東西束手無策。這種教條主義從本質上吸走了馬克思主義的靈魂,窒息了真理,必須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