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出自鄭國的大臣祥子禪。《左傳·相公十年》記載:“子產曰:‘公憤難犯,難成’”,這是這個成語的原始出處。公元前563年冬,鄭發生貴族叛亂。因戰車案被革職的大夫魏徵,糾集五大家族中土地被沒收的貴族、大臣等不法之徒,出兵攻打西宮,殺死執政的祥子等人,劫持君主鄭簡公。就在這千鈞壹發之際,司徒子康、共青子出馬,組織兵力反擊,使等人被殺,鄭轉危為安。從那以後,孔紫壹直掌權。為了鞏固其統治,孔紫制定了聯盟文件,要求各級官員服從命令,服從領袖,履行職責。由於許多醫生和官員反對並提出不同意見,孔紫計劃殺死他們。對此,子產持不同態度。他建議燒掉聯盟書,赦免這些人。孔紫認為:“制定憲章是為了確保國家的穩定。每個人都不同意。如果燒掉了,治理國家就更難了。”子產解釋說:“民憤很難犯,也很難實現。”固國之難,危之道也。不如燒書保大眾,讓孩子得償所願,大眾得安寧,不是嗎?什麽都不要,就鬧,就跟著鬧!“大意是,大家的氣壹定不能得罪。這樣,妳的願望就不會實現了。這對於治國來說也是非常危險的。還不如燒了聯盟書讓大眾安心,滿足自己的欲望大家也不會鬧。所以,妳必須這麽做。最後,孔紫采納了子產的意見,在倉庫門外焚燒書籍,這緩解了官員們的不滿。應該說,子產的意見非常正確。由此可見他非凡的政治眼光和超人的治國才能,為後來鄭國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