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五彩淮南的藍色生命

五彩淮南的藍色生命

“五彩淮南”之三:藍色

從太空俯瞰地球,那是壹片深邃飄渺的蔚藍色。這個藍色星球的生命起源在哪裏?1962年發現、1979年命名為“淮南生物群”及其主要組成部分——“淮南蟲”,在人類起源和地質構造方面引起全球關註。1984年莫斯科國際地質大會,將“淮南蟲”定名為“地球上的生命鼻祖”,八公山則被公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這個發現把達爾文《物種起源》關於生命起源不足6億年的提法向前推進了2億多年。

淮南,生命的藍色最初閃現的地方。

數億年前,當地球上別的地方還是壹片死寂時,這裏已是生命在蠕動、爬行的氣象萬千的狀貌。這些古生物化石群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它東端分布於上窯山,淮南的古生物化石群的年代分布較為完整,不同的地質年代裏幾乎都有生命軀體的遺留。如果妳到上窯山中的龍骨山,就會發現那裏有數億年前新生代的腫骨鹿、劍齒虎、飛鳥與爬鼠等較為高等的動物的骨骼化石;再到九裏橋,這裏有最早的寒武紀的須腕類、環節類、三葉蟲等更為原始的動物體化石群,和在西部深山八公山裏同類化石遙相呼應。這後壹批遠古生命化石在世界各地尚無同類可比,國家權威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將它們命名為“淮南蟲”化石,並獲得莫斯科國際地質大會的公認。

隨著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來到古老的八公山下進行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對“淮南生物群”的新壹輪研究高潮已經形成。

“淮南生物群”或稱“淮南古生物化石群”是由合肥工業大學鄭文武教授於1962年發現的,1979年被專家命名的,“淮南生物群”的產生層位在八公山新元古界劉老碑組和九裏橋組,它由宏觀藻類、蠕蟲類、分類未定的生物碳化膜化石等組成,以蠕蟲類即“淮南蟲”的發現意義最為重大。在7.4億年以前形成的地層中發現此類生物化石群,意味著後生動物實體化石記錄向前推移了近2億年,為科學家研究後生動物的起源及演化規律等重大生命科學前沿問題,提供了直接的科學依據。澳大利亞著名古生物學家格萊斯納爾教授指出:“這壹發現及其研究及成果,標誌著晚前寒武紀古生物學和生物地質學在壹些意義重大而又十分困難的問題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進展”。

後生動物即多細胞動物的出現,是生命演化中的第三個重大事件。據安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系主任嚴家平教授介紹,生命演化中的第壹次突破,是有生命的物質出現。這是些圓形或絲狀的細菌與藍藻,距今已有35億年,其化石在澳大利亞、南非等地的巖石中被發現。生命演化中的第二個重大事件,是真核細胞生物的出現。中國科學在24億至25億年前形成的地層中,發現了真核生物化石的存在。而多細胞生物的化石,過去曾在澳大利亞埃迪卡拉5.4億年前形成的巖石中發現,“淮南蟲”所在的巖層結構,是在7.4億年以前已經形成,因此國際古生物學界有充分的依據認定,“淮南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細胞生物化石。

安徽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系教授錢守榮先生闡述了“淮南蟲”與人類的邏輯關系。錢守榮說,人類是三胚層細胞結構生物。五臟六腑為內層,肌肉、血管為中層,皮膚毛發為外層;“淮南蟲”也是三胚層細胞結構生物,只不過至為簡單。從細胞學的角度來說,“淮南蟲”與人類的發育有相同之處。在“淮南蟲”出現之後,動物逐漸從無脊椎形態進化為有脊椎形態。先是在海裏生長,後來爬上了岸。在大約6000萬年以前,又從卵生動物逐步演變為哺乳動物,最後沿著臘瑪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這條線進化為現代人。在莫斯科國際地質學大會上,科學家基於對“淮南蟲”在生命進程中重要歷史地位的肯定,將八公山定名為“藍色星球的生命搖籃”,將“淮南蟲”定名為“藍色星球的生命鼻祖”。 以“淮南蟲”為主要成份的“淮南古生物化石群”是上天遺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遺產。在八公山地區,除“古生物化石群”而外,還發現有5億年前的動物及爬跡化石,發現具有國際和國內大區域地層對比意義的典型地質剖面,發現了具有石材特征的巖溶地貌與獨特的河流侵蝕地貌等地質遺跡景觀。國際上對地球演化過程中形成的重要而獨特的地質遺跡實施有效保護的通行做法,是建立國家地質公園。八公山風景區於2001年被批準為“國家地質公園”,成為全國獲此殊榮的44座名山大川之壹,為地質遺跡的保護、研究和進壹步發掘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八公山,生命的起源之山。它不僅因西漢淮南王劉安學道成仙的神話而得名,更是在漫長的地球演化歷史過程中,以其獨特的地質遺跡和豐富的地質內涵而聞名於世。為保護這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淮南市委、市政府,還有合肥工業大學鄭文武、徐嘉煒教授和安徽理工大學資環系眾多的老專家們,跑省進京,廢寢忘食,700多個鬥轉星移,“淮南八公山主要地質遺跡保護項目”的申請國家批準了,“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了,6000余件巖石和古生物化石標本與遊客見面了……

地質遺跡、地質景觀以科普的形式和大眾的語言向遊人展示,豐富著八公山地質公園的內容。在壹部記載古老八公山地質歷史的長卷中,人們清淅地看到壹層層斜列的沈積巖層,如同壹部部斜列的書本,記載著地球滄戀變桑田的軌跡。把“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成壹流的地質公園——為了打響“八公山”品牌,樹立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大概念,淮南市政府作出了這壹決定。國土資源局根據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與八公山區政府緊密配合,補充新的內容,“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材料得以完善……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淮南蟲”地質遺跡保護方案》於2007年10月出臺,市國土資源局對園內各主要景點及周邊地區劃定了禁采區,取締所有采礦活動;加快了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環境進行了初步治理;“淮南蟲化石”地質遺跡周圍建成輕鋼漢瓦結構的參觀保護廊,下設了排水溝,科學的保護措施,使這壹國寶級的化石遺跡日益展現出自己應有的科學、旅遊價值……

近年來,淮南市及八公山區充分利用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和淝水之戰古戰場的知名度,努力將八公山建成“生命山、生態山、文化山、文明山”,斥巨資對八公山進行保護性建設,不僅吸引了地質學和古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前來勘察研究,還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探幽覽勝,從而扯動了消費,刺激了經濟發展。可以相信,八公山這座歷史名山,壹定能夠在淮南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上發揮更大的名山效應。

藍色,是這個星球美麗的外衣,生命的藍光最初閃現在淮南。淮南,歷史厚重,文化燦爛。舜,曾在此躬耕,“舜耕山”因此得名;禹在此治理淮水,“淮河第壹峽”的峽山口建有禹王亭以作追思。漢初,設置淮南國。“淮南”之名即從此出。漢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鴻篇巨制《淮南子》,第壹次完整地記述了二十四節氣,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歷法參照。此外,還記載了嫦娥奔月、女蝸補天、後羿射日等眾多流傳不衰的成語、典故和神話、傳說。

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區八公山風景區,峰巒起伏,雲蒸霞蔚,蒼翠含煙,壹步壹景。南塘,留下了宋太祖趙匡胤旌旗蔽日、戰馬馳騁的刀光劍影。忘情谷,勾畫出“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畫廊。“淝水之戰”,誕生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著名成語故事。八公山旅遊區以神奇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絢麗多彩的歷史人文景觀,已成為國內著名風景名勝旅遊區之壹。

幾千年的歷史,幾千年的積澱,無不顯示出淮南是塊文明的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