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的神聖意義在中國創日神話中,雞有幸充當創日第壹日所造之物。以下是我帶來的以雞開頭的成語,希望對妳有幫助。
雞腸狗肚 雞飛狗跳 雞犬相聞
雞爭鵝鬥 雞飛蛋打 雞骨支床 雞犬桑麻
雞屍牛從 雞頭魚刺 雞犬不寧 雞犬升天
雞口牛後 雞皮鶴發 雞犬不驚 雞鳴戒旦
雞聲鵝鬥 雞犬不留 雞鶩爭食 雞鳴狗吠
雞毛蒜皮 雞鳴狗盜 雞胸龜背 雞不及鳳
雞蟲得喪 雞膚鶴發 雞鳴馌耕 雞鳴候旦
雞鳴起舞 雞鳴犬吠 雞棲鳳巢 雞犬不安
雞犬不聞 雞犬無驚 雞豚之息 雞飛狗走
雞鶩相爭 雞犬皆仙 雞鳴而起 雞零狗碎
雞蟲得失 雞肥不下蛋 雞爛嘴巴硬 雞蛋裏找骨頭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雞的成語故事:
聞雞起舞
這是壹個耳熟能詳的經典的成語與故事,說的是東晉時期的將領祖逖與劉琨青年時期“聞雞起舞”,刻苦練劍,最終成為文武雙全的壹代英才,報效祖國的故事。這其中有壹段插曲:祖逖是個胸懷坦蕩、抱負遠大的人,可是他小時候淘氣不愛讀書,進入青年時代開始發憤圖強,廣泛閱讀書籍、學習歷史,學問大有長進。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堅持不懈地努力讀書。祖逖有壹位好友劉琨,他們同床而臥,同被而眠,同樣擁有***同的遠大理想,有壹次祖逖在半夜睡夢中聞到雞鳴,將劉琨踢醒,劉琨以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卻不這麽認為,於是約劉琨:“咱們以後聽見雞叫便起床練劍如何”? 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春去冬來,寒來暑往,每天聞雞起舞,刀光劍影,劍聲鏗鏘,經過長期刻苦的學習與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成為文武雙全之國家棟梁,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文才武略,做了將軍,報效祖國。
這個典故中透露了三個主要訊息:壹、誌向宏遠,光有聰明才智還不夠,還要有強壯的體魄,方可成為國之棟梁;二、擅於發掘新事物,變通思維,方能變廢為寶,積極向上;三、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要想成功,必須堅定信念、勤奮刻苦、長期磨練、持之以恒,付出背後超乎常人的努力。金雞報曉,在無盡漆黑的煎熬與等候中,金雞總是昂首挺胸,準時守信地迎接晨光的到來,它的'破曉帶來的總是宏亮的啼鳴、昂揚的歡叫以及樂觀的朝氣,這便是它獨有的魅力。傑出的工筆人物畫家華三川先生的《聞雞起舞》圖以簡練突出的構圖、充滿朝氣的色彩、氣韻生動的形象再現經典典故,情感豐沛、動感十足。
雞毛文書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中載︰“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文中贊美雞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也因此雞被視為“五德之禽”。 雞毛文書,是指古代傳送緊急文書,在封套上插雞毛為記,又稱為雞毛信,源自於秦漢時代的羽檄。檄,即檄文、檄書,是指古代官方用於征召、聲討等的文書。據顏師古《漢書註》:“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疾速也。”大意是說,檄文是寫在木簡上的文書,長壹尺二寸,是官方於征召時所用的文書。如果戰事緊急,就在檄文插上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雞毛文書的前身即為羽檄,檄文上所插的羽毛,除鳥類羽毛外,也有使用雞毛。因為古人對雞有很高的評價,壹向視雞為吉祥的象征,有逢兇化吉之寓意,再者,雞毛筆鳥類羽毛更易獲得,雞毛文書由此而來。足見“雞”之文德、信德,平添了儒雅之意韻,鬥彩雞缸杯同樣蘊含了此把玩品賞之文雅韻味。
雞黍之約
如果說前面兩個成語典故已經讓您印象深刻,那麽雞黍之約“壹諾千金”的典故則更感人至深。它說的是東漢明帝年間,有壹個趕考的舉人叫範式,途中不幸染上風寒,住進壹家客店。恰巧,河南汝南縣也有壹個趕考的舉人張劭,與範式同宿壹家店裏。範式在張劭的精心照料下,很快恢復了健康。範、張二人遂結拜為生死兄弟。但也因此耽誤了考期,於是他們約定第二年童趣洛陽重考。次年,二人同去趕考,並雙雙金榜題名,考進太學。兩人在同遊太學期間,朝夕相處,互相照顧,親如骨肉。不知不覺,三年已過。畢業時正值重陽佳節,二人達成壹個約定:就是往後每年的重陽節這壹天,兄弟二人隔期互拜尊親,殺雞煮黍以待。從此,範張二人重陽“雞黍之約”,多少年都雷打不動,嚴格遵守,從不誤約。
後來,範式年老辭官回歸故裏,因忙於事務,壹時疏忽了“重陽雞黍之約”的時間。在重陽節這壹天,他已無法趕到張家。如果不去,那就違背了諾言。範式尋思無計,就對妻子說:“常聞古人雲,人不能日行千裏,魂卻能日行千裏。做人誠信為本,我死也不能失信。要讓我的魂靈去汝南赴約。”範式囑咐罷妻子,遂自刎而死,化魂靈去了汝南赴約。
汝南人張劭,重陽節這天早已準備好了雞黍飯菜,專等範兄。可他從早晨等到深夜。飯桌旁的張劭迷蒙中進入了夢鄉。夢境中,他看見範大哥正朝他走來。張劭忙起身相迎,讓他入座,勸他飲酒食雞黍。範式卻以袖掩面步步後退,不肯就餐。張劭忙追趕範式,不料卻壹腳踏空,跌倒於地。原來範式托夢給張劭,並將實情告訴於他。懇請張賢弟憐憫愚兄輕忽之過,請您即刻動身前往金鄉範莊壹見吾屍,我死亦瞑目矣!張劭於夢中得知噩耗後,壹下子就哭醒了。張劭便連夜起程,白裝素裹,千裏迢迢,趕赴金鄉。數日後到達,壹打聽果然如夢中情景壹樣,他就直奔墓地而去。張劭哭倒於地。張令人買來祭物和香燭紙帛,陳列於範式靈柩前。隨後,張劭躬起腰身,頭朝著範式靈柩,連碰三個響頭,就地而亡。眾人來不及阻攔,看著已死去的張劭,非常痛惜,在驚愕中,忙為之設祭,備好棺槨把範張二人同葬於壹金井(即墓穴)之中。
範、張二人死後,金鄉範莊的老百姓念及他們壹諾千金,誠懇守信的壯舉,改當時發生地範莊為雞黍,即現在的雞黍鎮。漢明帝也憐其信義深重,以勵後人,下撥銀兩在範式故地築墳修廟,即雞黍鎮的“二賢祠”與“範張林”。
古人在兩千多年推崇“誠信精神”,講究“仁義道德”,為了按時赴約,竟然不惜犧牲生命來維護約定,履行承若。正因如此,這種“誠信仁義”的精神流傳至今!對於現代人而言,雖不能要求“以死履諾”,但“壹諾千金”、“誠實守信”、“仁義之道”仍然是對當代人和企業的基本要求。
處宗談雞
這是壹個有趣的勵誌故事。相傳,晉朝時的兗州有壹位剌史名叫宋處宗,他雖然學問很好,對當時士大夫階層中盛行的道家玄學很有研究,可惜不善言談,說起話來有點結結巴巴,他也成試圖矯正口吃,但都沒成功。
宋處宗到兗州不久,有人告訴他附近出產壹種長鳴雞,能夠像鸚鵡壹樣跟人學習說話,非常好玩,如果經常和雞對話,對糾正口吃大有好處。於是,他便托人買來壹只,把它養在精致的籠子裏,精心餵養,寵愛有加。馴養了壹段時間後,那只長鳴雞和宋處宗已十分熟悉,宋處宗開始教雞學話。長鳴雞比鸚鵡還聰明,不多幾個月,便學會了“老爺,相公,吃飯,好玩……”等幾十個詞語;接著,宋處宗又讓長鳴雞學習說壹些簡單的句子;簡單的句子學好以後,又讓它學習較為復雜的句子。
不知不覺之間,宋處宗在教長鳴雞說話的過程中,自己說起話來也流暢了許多。他高興極了,同長鳴雞的對話更頻繁,興致也更高了。壹天,壹位朋友前來看望宋處宗,看到他正在窗前和長鳴雞對談,不由十分奇怪,問:“妳這是在幹什麽?”“我正在和它談玄呢!”宋處宗笑著回答。過了幾天,這位朋友把處宗和雞談玄的事傳了出去,許多人聽了都不以為然。不久,大家發現他跟別人談話時已不再口吃,才相信了。後來,“處宗談雞”這壹典故,用來形容人善於言談。
愛惜自己,從愛惜周邊生命做起。宋處宗能夠與雞談話,時間長了,不僅改掉了自己的口吃毛病,而且還把自己的學問提升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可見,此雞能堪稱摯友,相互之間竟然能夠互補促進,可謂大善仁德。
木雞養到
最後這個成語極具哲學思想。《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形容善鬥的雞,看上去像木頭壹樣呆板。形容功夫到家。“木雞”不好養的,“到”乃道,有生命的追求之意,追求到死也不會到盡頭。“到”通“道”,在藝術上乃指造詣。藝術上要有生命力,就要像“木雞”壹樣,處若泰然,震懾深遠,這才是藝術的靈魂,人生之境界。雞文化之五德,讓我們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