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烏焉成馬”與“魯魚亥豕”用法不相同嗎?

“烏焉成馬”與“魯魚亥豕”用法不相同嗎?

“烏(烏)焉成馬(馬)”與“魯魚亥豕”的字面義不同:前者的字面義是“‘烏焉’成了‘馬’”,後者的四個字從意義上說連不起來,是單擺浮擱的四個字。但意義和用法則與“烏焉成馬”相同。它們都用於指書籍在傳抄或刊印過程中出現的文字錯誤。“烏焉成馬”語出《周禮·天官·縫人》:“縫人掌王宮之縫線之事,以役女禦,以縫王及後之衣服,喪縫棺飾焉(縫人是掌管王宮中有關動針線的事的。他指使女役給王和王後做衣服。王、王後或世子如有喪事,縫人主管給棺材制裝飾)。”由於最初《周禮》把“喪縫棺飾焉”的“焉”弄成“馬”字了,因此就出現了“焉”成“馬”的典故。後來在書中又出現了“烏焉混淆,魚魯雜糅”(見董逌(y?u)《除正字謝啟》)的現象,這樣成語“烏焉成馬”就形成了,甚至還出現了諺語:“書經三寫,烏焉成馬(書只要經過三次抄寫,‘烏’和‘焉’字就會變成了‘馬’字)。”“魯魚亥豕”語出《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似,‘豕’與‘亥’相似(有壹個讀史的人讀史說:“晉國軍隊的三個豬過河。”子夏說:“不對,是把‘己亥’讀成‘三豕’了。‘己’和‘三’字形相似,‘豕’和‘亥’字形相似)。”這段話就是把“己”誤寫為“三”把“亥”誤寫為“豕”的出處,再加上前面說過的“魚魯雜糅”(“魚”和“魯”混雜在壹起不分)就出現了“魯魚亥豕”這壹成語。後人指書籍在傳抄或刊印過程中出現的文字錯誤,多用“魯魚亥豕”指代。如許之璉《〈兩般秋兩庵隨筆〉書後》:“此書風行海內,故各省坊肆,皆有翻本,然魯魚亥豕,惡劣到不可寓目,讀者病焉(這本書風行海內,所以各省的書局書攤都有翻印本。但是文字錯誤惡劣到讓人沒法看的地步,讀者很以為苦)。”“魯魚亥豕”有時也用“烏焉魯魚”或“烏焉成馬”代指。如汪琬《校正東都事略前序》:“脫訛甚多,烏焉亥豕,開卷叢雜(漏字和錯誤甚多,錯誤字壹開篇就有很多)。”“魯魚”二字有人認為相差較遠,不易錯。殊不知這裏說的是篆文,二字很相近。再如劉勰《文心雕龍·練字》的“晉之史記,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此語也是說“晉之史記”文字訛誤多,只不過將“涉河”改成了“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