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告別意象(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描寫離別後的所思所想)
1.柳樹。它源於《詩經·瀟雅·蔡威》“昔我不在,柳依依;今天想來,下雨了”而柳樹的依依不舍的狀態和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感覺融合在壹起。”“劉”和“劉”諧音。古人送別時,常以折柳來表達深深的別離之情,以至於許多文人墨客借此來抒發心中的憤懣和懷念之情。比如柳永的《雨霖鈴》裏的“今夜何處醒?《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亭子。在古代,沿路有亭子供旅行者停下來休息或送行。比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寫的《哀江南》:“十裏五裏,路邊亭。叫十裏壹長亭,五裏壹短亭。”“長亭”成為壹個蘊含離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中不斷出現。比如柳永的《玉林令》中的“天冷悲涼,亭臺已晚”。
3.南浦。南浦經常出現在南水北調送別詩中,成為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這與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名句“東去兌子,寄美人於南浦”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家江淹寫過別府(“春草碧,春水滔滔,送妳去南浦好疼!”)之後,南浦明顯增加了送別詩;唐宋時期的送別詩較為常見,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悲涼,西風裊裊秋”。
4.葡萄酒。元曲楊載曰:“凡賜人多酒以表心意,寫臨景以使其振奮,以表感激。”酒不僅能解除憂郁,還蘊含著深深的祝福。把酒和離別聯系在壹起的詩詞數不勝數,如王維的《渭城曲》勸君多飲,無故離陽關,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酒盡而不歡,離別而別,江闊而月明”,都是用酒來表達離別之情。
二、想家意象(或表達思鄉之情或關懷親人)
1.月亮。壹般來說,古詩中的月亮是鄉愁的代名詞。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床腳壹線明,豈有霜也?。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再次下沈,我突然想到了家。”尤其是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從美好的願望出發,寫兄弟情誼。意境豁達、開朗、雋永,可以體驗到深不可測、妙不可言的自然境界。
2.紅巖:紅巖是壹種大型候鳥。每到秋天,它都要掙紮著飛回老巢,這常常會引起遊子的思鄉之情和傷感,所以詩人常常用鵝來抒發感情。如李清照《壹截梅》中的“詞雁歸,月滿西樓”。元末西廂記,崔鶯鶯長汀唱“青天黃地,緊西風,北飛南飛”。誰醉了小賴的霜林?總留人哭”,情景相生,其情難忍,成了絕唱。”
3.紅燒鱸魚。典出《漢書·張傳》。相傳晉朝的漢斯·張當時在洛陽做官。看到秋風,想到家鄉美味的“撮江記”,於是毅然棄官回鄉。從那時起,成語“撮箕思維”被用來表達思鄉之情。後來,文人用“吹更路”和“吹路秋思”來指代鄉愁。如前國民黨中央日報社社長馬興業先生曾寫過壹首名為《感謝南先生的美味》的詩:“感謝甘鱸,土地味長,燕山甌海原生香。我覺得眼前有壹點點淚水,我想嘗嘗生魚。”多少人流下了思鄉之淚,親情之淚。
4.雙鯉。鯉魚指書信,典故出自韓樂府《長城洞飲馬》詩:“客人遠道而來,留我壹對鯉魚。胡二煮鯉魚,有書在其中。”在古代,人們用鯉魚形的字母來收藏書籍和信件,所以許多文人也在他們的詩歌中用鯉魚來代替字母。如宋代詩人顏在《蝶戀花》詩中寫道:“蝶兒飛來,無處問,高樓隔水,雙魚信斷。”阿清詩人宋萬《見過周華岑》:“久違伊人,作壹對鯉魚。”
此外,還有“砸衣服”等行為意象,也表達了對親人的關心。月下打衣的狀態,風送鐵砧的聲音,既讓女性想起自己的傷痛,又容易觸動遊子的感情,所以打衣的意象也是傳統的鄉愁意象之壹。比如唐代李白的《子夜吳歌》第三段:“壹輪明月高懸京城,萬錘洗濯。秋風吹來易道的聲音,家家戶戶都記得戍邊的人。哦,韃靼軍隊什麽時候才能被征服,我的丈夫什麽時候才能從漫長的戰役中回來!? "
三、悲傷的意象(或表達哀怨悲傷,或渲染淒涼悲涼的氣氛)
1.印度河。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它是蒼涼和悲傷的象征。比如宋代李清照的《聲慢》:“梧桐連瀟瀟,黃昏滴水。”元代詩人徐在思寫過《雙引水夜雨仙》:“壹聲葉秋,壹點芭蕉壹點愁,夢過三更。”都是用梧桐葉飄落來寫自己的悲歡離合。
2.香蕉。在詩歌中,它常常與孤獨和悲傷聯系在壹起,尤其是離別。有宋代李清照的《醜奴添詞》:“窗前芭蕉樹誰填中庭。陰滿心房,葉葉滿情。”傾訴悲傷和憂郁。
3.流水。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水與綿綿的哀愁相連,傳達著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悲涼與哀愁。比如唐代李白寫的《宣州謝樓送別校書舒雲》:“但水既然還在流,我們雖以劍斬之,更是舉杯消愁。既然這個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我明天就要松開頭發,乘上壹艘漁船。”劉禹錫《支竹詞》:“桃花滿頭,蜀春水打山澗。花紅易衰如郎毅,水流無窮如愁。”李漁《沙上浪》:“流水已出春,是天地。”李漁《於美人》:“能有多少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走在沙灘上》:“悲越來越遠,遠如春水。”秦觀《江城子》:“連江邊都是淚,流不盡,愁不勝愁。”
4.猿。古詩往往借助猿猴的叫聲來表達壹種悲傷的情緒。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李道元在《水經註·河流》壹書中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觸衣。”唐代杜甫《登高》:“廣天疾風,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趙薇《易楊珊》:“窮季歸家可惜,花落猿啼又壹年。”
5 .布谷鳥在古代神話中,周後期蜀國的君主王迪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隱居在深山裏。他死後,靈魂變成了布谷鳥,在春末痛哭。至於他嘴裏的血,他的聲音悲傷而感人。於是古詩詞中的杜鵑就成了蒼涼和悲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聞歸,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而此處朝夕聽何事??布谷鳥流血的叫聲,猿猴的嗚咽聲。”宋·秦觀《走在沙上》:“仿佛孤亭春關,杜鵑落霞。”等等,都是用布谷鳥的哀鳴來表達自己的悲傷、蒼涼或思鄉之情。此外,夕陽(落日、晚霞)也傳達出蒼涼、失落、陰郁的感覺。如唐代李商隱《樂遊園勝景》:“夕陽無限好,被將臨之夜埋沒。”王維《使之於堡》:“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芝項瑾陵懷古》:“揚帆向斜陽,伴西風與酒旗倚。”
第四,表達那種形象(或表現對象的高貴品質,或表達感情)
1.菊花。菊花壹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贊美它堅強的性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晨飲木蘭露,暮吃秋菊失美。”詩人將自己玉潔冰清的超凡品質賦予了飲露食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許多關於菊花的詩,很自然地把菊花清雅淡泊的形象和自己在不同風俗中的情趣聯系起來,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鄭思肖的《寒菊》中,宋代詩人“寧抱枝頭香而死,不墜北風中”,在範成大的《重陽後兩菊》中,宋代詩人“孤東汾濕露,照前金銀,照後沙”等詩句,都用菊花來表現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采桑子重陽》中有壹句“戰地黃花分外香”,將菊花置於戰爭環境中,“分外香”二字凸顯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
2.梅花。梅花是在寒冷中最先開放的,然後它們導致盛開的花的香味。所以梅花以雪為榮,堅強不屈,壹直被詩人所推崇和贊美。宋代詩人陳亮的《梅花》:“壹花先驟變,萬花後香。”詩人抓住了梅花最先開的特點,寫出了敢為天下先,不怕挫折的品質,這不僅是詠梅,也是在贊美自己。王安石梅花:“遠識非雪,因有幽香。”詩中既描寫了梅花因風而遠散的原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潔潔白,收到了好香好色的藝術效果。陸遊名句《詠梅》:“散成泥,碾成塵,唯有芬芳依舊。”梅花是用來形容壹個人被摧殘的不幸經歷和不願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元代王冕《墨梅》:“不要誇其好色,只留空氣清新幹爽。”也是壹種簡單但有意義的方式,寫出妳不想隨波逐流的品質。
3.松柏。《論語·子涵》說:“寒來暑往,方知松柏衰。”作者通過歌頌松柏的耐寒性來贊美其不屈的人格,形象生動,意境崇高,激發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三國時的劉真送給弟弟:“不患寒,松柏有性。”詩人用這句話鼓勵他的堂兄要像松柏壹樣忠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壹種高尚的品質。唐代詩人李白《贈書侍奉黃裳》:“願妳學長,不可桃李。”魏總是奉承有權勢的人,李白寫詩勸他做壹個正直的人。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我要去汝州,我要離開李相公》壹詩中寫道“後世富貴已褪,寒松翠柏猶在”,也象征著孤傲剛強的性格。
4.竹子。苗條婀娜,挺拔挺拔,在白居易的《竹子栽培》中以其“霜雪而不雕零,四季常青”的品格贏得了古今詩人的喜愛和贊美,用竹子來形容人生,用樹德來修身:“竹如聖人,何以堪?竹固,固以樹德,君子見之,則思善而造之。竹子是筆直的,筆直地站立著;君子見其性,思其中立。竹心空,空如軀殼;君子見心,思空之施。竹結,貞潔,堅毅;君子見其節,苦思功名,與危相合。夫若如此,則真君子多樹。”張九齡的詩《竹枝賦·黃門盧氏》簡單地贊美道:“誌士相重,虛心為世人所知。”蘇軾《禦前僧陸》有壹句著名的詠竹:“食無肉,不如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有瘦有胖,老百姓卻無藥可救。”將竹子視為名人風範的最高象征。鄭板橋壹生詠竹畫竹,留下了許多關於竹子的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巖。千吹猶烈,風東、西、北、南。”贊美屹立在巖石中的竹子堅定不屈的性格和不畏逆境、茁壯成長的不屈不撓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