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不聊生是民不聊生。
民不聊生(拼音:mínbùliáoshēng)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戰國策·秦策四》。
民不聊生成語的造句如下:
1、秦始皇得到了天下,居功自傲,變得荒淫無道,妄求長生不老,信用趙高等奸臣,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失去了人民扶持,剛建力的國家不消百年則亡。
2、在那個剛走出餓殍遍地,民不聊生困境的當年,壹個鄉鎮能考上高中的學生,也實屬鳳毛麟角。
3、周朝時,廣州出現連年災荒,農業歉收,民不聊生。
4、崇禎八年正月,張獻忠攻占鳳陽,挖墳明皇陵,同年,清軍入寇,劫掠中原,京畿壹帶民不聊生,千裏無雞鳴。
5、大隋末年,煬帝無道,民不聊生,忍無可忍的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不為壹己榮耀,只為天下蒼生。
6、崇禎年間,外有強虜鷹揚虎視,內有貪官汙吏橫行赤地千裏,民不聊生,農民暴動風起雲湧。
7、清朝初年承襲明朝數十年弊政,加之改朝換代,數年戰亂不休,民不聊生,天下子民逃散疲病而去大半。
8、滿清末年,關東大地壹片黑暗,政治腐敗,倭賊橫行,匪患成災,民不聊生。
9、楊隆當權後,對內清除異己,對外窮兵黷武,接連對周邊少數民族用兵,導致烽火連年、民不聊生。
10、皇帝昏庸無能,宦官專權誤國,才俊遭嫉,貪腐當道,百姓民不聊生。
11、他說興燕大廈是金都城藏汙納垢最嚴重的地方,慕容世家養著壹群瘋狗胡亂欺負老百姓,搞得東區民不聊生。
12、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對內窮奢極侈,對外連年用兵,沈重的徭役、兵役逼得農民走投無路,民不聊生之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