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禮崩樂壞出現在哪個朝代?

禮崩樂壞出現在哪個朝代?

西周出現了禮崩樂壞。

在西周時期。禮崩樂壞:禮指《周禮》,即五經中的禮;音樂指的是聖殿的歡樂;原來,孔子哀嘆的是西周嚴格的等級制建國體系逐漸瓦解而導致的社會失序。

現在可以解釋為倫理道德文化的逐漸喪失導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象。成語出處:張清林冰《與竹同住》: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瘋癲不已,自訂規矩,事不錄。成語用法:組合,作賓語和定語,有貶義。

陽貨的《論語》,已經失傳三年了。君子不禮三年,禮就壞;三年不找樂子,就找樂子。解讀:是指周朝封建制度的條條框框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意味著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需要內聖外王的人來改良。在中國古代,禮是壹種社會制度和道德規範。

成語造句

1,現實依據是勾踐所處的時代,混亂迫使人們重新思考禮樂的價格,這也引起了人們對與禮樂密切相關的文學藝術的關註。

2.唐末五代,禮崩樂壞,掃地疲。中國封建社會的新階段是在舊秩序的大動蕩中到來的。

3.春秋時期是先秦禮制最完善的時期,認為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傳統觀點應予修正。

4.向我們展示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下的溫良恭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