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有成語故事(原文)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抄位的時候,襲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又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進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壹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B. 8成語故事《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
[讀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釋]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版寫文章或講權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近義]點石成金點睛之筆破壁飛去錦上添花生花妙筆
[反義]弄巧成拙畫蛇添足壹語道破點金成鐵
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多用於說話寫作。
C. 蘇教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8的成語故事的大概內容
《自相矛盾》主要寫的是古代有壹個人賣矛和盾,他先誇盾好,什麽矛也戳不破;然後又誇矛好,什麽樣的盾都能戳破.當旁人問他:"拿妳的矛刺妳的盾,會怎麽樣呢?"那人啞口無言,說不出話來.這個成語比喻語言、行動前後相抵觸.
《濫竽充數》主要講的是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壹齊吹竽,南郭先生不會吹,也混在中間充數.後來齊泯王繼位,喜歡壹個壹個地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卻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裏面充數.
《畫龍點睛》主要講的是梁代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壁上畫了四條龍,但都沒有點上眼睛,說點了就會飛掉.人們不相信,偏叫他點.張僧繇剛點了兩條,這兩條龍便乘風飛去.
這個成語故事比喻寫文章和說話時,在關鍵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
D. 簡短的幼兒成語故事八篇
成語壹《杞人憂天》從前在杞國,有壹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壹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壹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壹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壹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麽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妳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麽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妳壹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麽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壹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成語二《萬死不辭》出處:《三國演義》第八回蟬曰:“近見大人兩眉愁鎖,必有國家大事,又不敢問。今晚又見行坐不安,因此興嘆,不想為大人窺見。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
釋義:意思是雖然有壹萬次死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拼死效勞。
故事:在東漢末年,朝政的大權落在了董卓的手上。董卓這個人驕橫跋扈,出入宮廷敢用皇帝的儀仗,並讓弟弟、侄兒統率禁軍,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論老小壹律封為列侯。他還征二十五萬民夫為自己修築宮室,又從民間選來八百美女,納入宮內。
成語三《安居樂業》春秋時,有壹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著遠古的社會,認為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只,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E. 八個成語故事
壹箭雙雕,畫龍點睛,破釜沈舟,誇父逐日,狐假虎威,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掩耳盜鈴
F. 有沒有八個字的成語故事的文言文對譯
失之毫厘,差以千裏
故事趙充國,是西漢時代的上封人。有壹次他奉漢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區平定叛亂。到了那裏.壹看形勢,叛軍的力量較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避免兵士遭受重大的傷亡。經過他的努力,果然有壹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國便打算撤回騎兵,只留壹小部分部隊開墾土地,等待叛軍全部歸順。可是還未等到他把情況上報皇帝,皇帝卻已下達了限時全面攻擊叛軍的命令。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走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趙充國的兒子趙卯聽到這個消息,急忙派人勸他父親接受命令,省得因違抗皇帝命令而遭殺身之禍。反正是皇帝命令出兵,打勝仗還是打敗仗,都由皇帝主要負責。事實也確實如此。趙充國曾向皇帝建議讓酒泉大守辛武賢去駐守西北邊境,但皇帝卻采納了丞相、禦史們的建議,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有壹年,金城、涅中糧食大豐收,谷子的價錢很便宜。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三百萬石谷子存起來,那麽邊境上的那些人見到軍隊的糧食充裕人心歸順,他們想叛變也不敢動了。可是後來耿中丞只向皇帝申請買壹百萬石,皇帝又只批四十萬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二十萬石。正由於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生了這樣大的動亂。趙充國想到這些,深深地嘆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裏’啊!如今戰事未停,危機四伏,我壹定要用生命來堅持我的正確主張,替皇帝扭轉這個局面。我想,明達的皇帝是可以對他講真心話的。”於是趙充國把他撤兵、屯田的設想奏報皇帝,宣帝接受了他的主張,最後招撫了叛軍,達到了安邦定國的結果。
G. 成語故事原文
毛 遂 自 薦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壹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壹返焉。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掩耳盜鈴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間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呂氏春秋》揠苗助長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 樓主可以到這裏去看看://wenku./view/2a2c640216fc700abb68fc12
H. 求20篇成語故事原文譯文 急!~~~
只有16篇
1.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棵樹樁。壹天,壹只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壹只兔子。兔子不可以重復得到,然而他卻成為宋國人的笑柄。
2.買 櫝 還 珠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楚國有壹個(商)人把他的珍珠賣給鄭國的人,(珠寶)是用木蘭樹的木制的盒子裝,用桂椒來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點綴其上,用美玉點飾,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盒子)。鄭國的人買了這個盒子卻把珠寶還給了商人。這可以說是善於賣盒子了,卻不能說善於賣珍珠。
3.拔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壹棵棵的往上拔起壹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累得精疲力盡,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快跑到地裏壹看,苗都枯死了。
4.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壹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5.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葉公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裏到處雕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它,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裏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6.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宋國有壹個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壹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麽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的聰明,卻懷疑偷盜的是隔壁的老人。
7.掩耳盜鈴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智伯消滅範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壹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8.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壹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幹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壹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們聽了這話,都流出口水,靠這種辦法,使部隊堅持走到前邊有水源的地方。
9.愛屋及烏
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日:‘入般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何如?’
紂王死後,武王心中並不安定。他召見姜太公,問道:“進了殷都,對舊王朝的士眾應該如何處置呢?”姜太公說“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他家的墻壁籬笆也厭惡。大王妳看怎麽樣?”
10.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誇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有人質問他:“拿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結果會怎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麽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11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壹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壹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壹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壹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壹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麽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12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13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戰國時代,宋國有壹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猴子。日子壹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
“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妳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妳們四顆栗子,不知道妳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麽少了壹個?於是壹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壹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
“那麽我早上給妳們四顆,晚上再給妳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壹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14掩耳盜鈴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智伯消滅範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壹口鐘,準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壹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鐘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鐘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15請君入甕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後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甕,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甕,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伏罪。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壹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壹個叫周興,壹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壹回,壹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裏,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裏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壹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壹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麽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壹條妙計。他準備了壹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裏。兩個人妳 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壹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壹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妳找壹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裏,妳 想想,還有什麽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擡來壹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裏有人密告妳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鉆 進甕裏吧。”周興壹聽,手裏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壹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6高山流水
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壹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壹天,有壹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鐘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壹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I. 成語故事8個字
謬之壹毫,失之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