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的意思是約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為重,比喻壹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壹心為公。
成語典故
東漢時,潁陽縣有個叫祭遵的人。他家境富裕,卻十分儉樸;他自幼愛讀詩書,明辯事理;他為人謙恭,絲毫沒有豪門子弟的心高氣傲。祭遵在縣裏任職時,勤於政事,辦事公道,縣裏的百姓都很敬佩他,與他***事的人也都稱贊他的為人。
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征戰回師。經過穎陽時,祭遵曾多次拜見,渴望跟隨光武帝。光武帝看到祭遵年輕有為,還得到了百姓的認可,便賜予他門下吏的職務。從此,他跟隨軍隊轉戰河北,立下了不少戰功。後來他擔任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期間,他執法嚴明,不循私情。
有壹次,劉秀身邊的壹個小侍從犯了死罪,祭遵查明真情後,決定依法處置。這時有許多人勸他從輕發落,因為那畢竟是皇帝身邊的侍從。但是祭遵則嚴格執法,於是依法將其處死。
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便要降罪於祭遵。但主簿陳副勸阻道:“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壹致做得很好。只有像他這樣言行壹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
光武帝聽罷,覺得很有道理,非但沒有治罪於祭遵,還封他為“刺奸將軍”。朝廷眾官看到祭遵如此奉公執法,行事都謹慎起來,整個軍隊也變得嚴整而肅然。
祭遵以秉公執法的態度和卓越超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光武帝的極大贊賞。他廉潔謹慎,克己奉公。他認為,壹個人應該經常約束自己,嚴加要求,壹心壹意做公家的事。當上級獎賞給他財物時,他分文不取,全部送給部下,而自己甚至連壹件好壹點的衣服都沒有。
他壹生為國為民,最後在戰場上以身殉職,在生命垂危的時候,他告訴家人不可以鋪張浪費,只要將自己用牛車拉回,薄葬洛陽。光武帝劉秀得知祭遵死於任上,心中悲痛不已,追謚他為“成侯”,又親自到他的墓地旁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