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鼓作氣 讀音( yī gǔ zuò qì ) 釋義 “鼓”,敲戰鼓;“作”振作.指戰鬥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壹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出 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全局意思是作戰是靠勇氣的.第壹次擊鼓振作了士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衰竭了.古代作戰擊鼓進軍,擂第壹通鼓時士氣最盛.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壹舉成事或鼓足幹勁,壹往直前.用 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壹鼓作氣的意思
解釋:壹鼓:第壹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壹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壹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初聽這話,還是壹鼓作氣的。
翻譯:剛聽到這些話,還是勁頭很大,壹口氣把工作做完。
壹鼓作氣的近義詞:趁熱打鐵
解釋:鐵要趁燒紅的時候打。比喻要抓緊有利的時機和條件去做。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十九:“他覺得老大實在有可愛的地方,於是,他決定趁熱打鐵,把話都說凈。”
擴展資料
壹鼓作氣的反義詞:壹敗如水、偃旗息鼓
壹、壹敗如水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釋: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象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
出自: ***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第壹時期,富農耳裏聽得的是所謂江西壹敗如水,蔣介石打傷了腳,坐飛機回廣東去了。
二、偃旗息鼓 [ yǎn qí xī gǔ ]
解釋:偃:仰臥,引伸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秦顯家的聽了,轟去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偃旗息鼓,卷包而去。
翻譯:秦顯家裏的聽了,失去了魂魄,情緒低落、萎蘼不振,頓時放倒旗子,停止敲鼓,逃跑了。
壹鼓作氣的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
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妳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於是他進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麽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壹定拿來分給別人。
"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壹定要做到誠實可信。
"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壹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
"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壹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壹起去。
"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壹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
"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
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
仔細觀察壹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莊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
第壹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
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 成語: 壹鼓作氣 拼音: yī gǔ zuò qì 解釋: 壹鼓:第壹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壹次擊鼓時士氣振奮。
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壹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
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舉例造句: 初聽這話,還是壹鼓作氣的。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 拼音代碼: ygzq 近義詞: 壹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 壹敗如水、壹敗塗地、偃旗息鼓 歇後語: 曹劌論戰;水裏的蛤蟆 燈謎: 通風;風箱;皮老虎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壹往直前 英文: 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造句: 1. 我軍壹鼓作氣,攻下了敵人兩個據點。 2. 我們大家壹鼓作氣,把剩下的活兒幹完。
3. 趁此大捷,我軍應當壹鼓作氣,直搗黃龍,掃穴犁庭。 4. 古語說的好"壹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
"。 5. 我們要壹鼓作氣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6. 在學校舉辦的爬山比賽中,我壹鼓作氣,第壹個登上山頂。 7. 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壹鼓作氣,不要打退堂鼓。
8. 同學們!且讓我們壹鼓作氣攻上山頂。 9. 我們壹鼓作氣地完成了任務。
10.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壹鼓作氣的精神。